日前,从蔡家坡经开区传来喜讯,仅一个“营销周”活动,省内外12户企业签约蔡家坡经开区,入驻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自2016年起,蔡家坡经开区实施了蔡家坡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为实现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新平台。
斗转星移,几年时间里,经过蔡家坡人齐心筑巢、用心引凤,这里已成为蔡家坡工业振兴、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加速器”。这个项目也被誉为蔡家坡支撑工业经济腾飞的一个优势平台,一个吸引产业金凤凰落栖的“新巢穴”。
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蔡家坡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全域生态化加工制造产业基地)是由西安建工集团与蔡家坡经开区管委会联合开发的。该厂房就位于蔡家坡中心城区南侧,项目周边交通四通八达,其中连霍高速、310国道紧邻该项目,岐山高铁站更是为本项目带来了得天独厚的铁路交通优势。
整个园区按照“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配套标准化”的原则,以打造新型工业园区示范园为目标,着力构建“一轴、两核、四片区”的格局。据了解,这“一轴”是贯穿整个园区的横向景观延伸轴;“两核”即围绕园区东西向主轴线上的两个核心;四片区是分布于园区各核心内的机械加工区、电子信息光学厂房区、综合办公配套区、物流仓储区。园区总占地面积2200亩,项目共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已有陕西鑫盛电工公司、陕西金鼎铸造有限公司进驻;二期项目(一标段)已有宝鸡畅油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广东鑫统仕车用热系统有限公司进驻。目前,三期(二标段)地块主要用于建设电子信息光学厂房区及办公区、公寓、餐厅、活动中心、酒店、招商中心;三期(三、四标段)地块主要用于建设机械加工厂房;三期(五标段)地块主要用于建设物流仓储库房区,区域内设有散热器采暖系统、配送中心及餐厅,采用分体式空调,有大小型停车位110个。
园区还依托吉利、法士特、陕汽等整车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与相邻的汉德车桥、陕汽宝华等重点项目形成产能互补,从而发挥蔡家坡通家、通力、法士特等500余家企业聚合优势,进一步打造区域完整产业链条。
筑巢引凤的新平台
如今,蔡家坡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机械加工区11栋厂房已建成投用,招商服务中心已建成投用,东区12栋科研楼、8栋综合配套楼、43栋厂房正在进行主体建设。与此同时,围绕项目招商,经开区招商服务部门和西安建工集团联合发力,引来了众多“金凤凰”来此“栖居”,为“打造副中心,重塑蔡家坡”加油助力。据了解,今年这里已经新引进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项目15个,投资17亿元,租售标准化厂房13万平方米,累计签约39个项目,总投资逾51亿元,租售标准化厂房44万平方米。
日前,一场由岐山县委、县政府,蔡家坡经开区党工委、蔡家坡经开区管委会主办,蔡家坡经开区管委会招商服务局和陕西西建新城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营销周活动受到多方关注。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采取政企联手合作,邀请有意向入驻企业和本地整车生产企业重点配套商来区深入洽谈、参观园区,并为客商量身定制厂房,促使每个对接项目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丝路汽车名城建设步伐。
活动期间,应邀到访与闻讯而来的客商达100余批次400余人,项目招商中心、厂房样板展示区宾客如云,园区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在4月10日举办的蔡家坡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营销宣传周签约仪式上,相关部门郑重承诺:给予签约项目全方位的支持,为客商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力争做到让企业“最多跑一次”。当天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17.03亿元,合同(协议)引资17.03亿元,租(售)标准化厂房13万平方米。本次标准化厂房营销宣传周活动,共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19.43亿元,合同(协议)引资19.43亿元,租(售)标准化厂房15.4万平方米。
和谐发展的“样板间”
提到产业园区,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它与工业污染联系在一起。可是在这里,大家得到的却是另外一种答案,那就是园区首先将环境作为建设的前提,项目建设兼顾社会和生态双效益。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记者明显感受到这里既有时不我待的经济发展紧迫感,更有珍惜生态的绿色情怀。从设计上看,整个园区以全域生态化加工制造产业基地为目标,绿化、水系面积占整个园区的20%以上。从产品类型上看,园区将为企业量身提供钢结构厂房、多层框架结构厂房、企业独栋科研楼、物流仓储等全系厂房和蓝领公寓、园区食堂、商务酒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随着园区路网不断完善,绿化、亮化水平显著提升,入驻这里的企业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将得到极大满足。
采访中,记者从经开区招商部门了解到,除了在“硬件”建设方面不断做足文章外,在“软件”服务方面,蔡家坡经开区也下足了力气。为了吸引本地客商乃至全国客商来到这里投资兴业,蔡家坡拿出最为优惠的条件,创造各种便利,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力争让每一位客商做到“拎包入驻”。不少外地客商在参观完蔡家坡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后,纷纷竖起大拇指,并坦言这里堪称区域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