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在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全市上下突出问题导向和民生取向,全面发力、精准实施、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实现了一系列“率先”,改革成效受到中省肯定——
率先在市县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大厅,设立全面深化改革公开评议平台,以调查问卷、电子效能监察等方式,对重点改革事项进行公开评议,此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宣传推介;
率先制定出台《开展追赶超越推动改革落地活动的意见》,在市县两级创新开展“比业务、比亮点、比成效、比落地、比能力、比位次”六比活动,受到省委改革办充分肯定;
率先开通全面深化改革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传递改革信息,宣传改革工作,打造改革亮点,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各级改革创新的热情;
率先推行市委深改组会议、改革系统工作部署会议、市县改革专项组联络员会议和改革办主任季度会议“四级会议协调机制”,受到省委改革办好评和《中国改革网》关注报道;
率先建立全市改革任务总台账、专项组任务台账、试点任务台账和亮点任务台账“四本台账”,严格实行“台账动态管理机制”,对全市改革任务台账进行公开晾晒和互评定档,有力促进了改革任务快速推进;
率先推行市级领导干部、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县(市、区)领导干部“三级包联改革试点工作责任制”,分级建立《包联试点项目清单》,实行“包联试点签字背书”制度,确保了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创新推出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渭南模式”;
率先推行重大改革事项调研制度,对优秀调研成果以市委深改组名义进行通报表彰,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抓调研、抓督察、抓指导蔚然成风,一大批调研成果成为改革决策的重要参考,还邀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国地方改革研究中心,就全面深化改革进展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初步形成评估报告,有望推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渭南改革亮点。
聚焦“营商环境提升”,20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和引领性的改革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确定为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双十亮点”。其中,市发改委在投融资体制改革领域实施的企业债券破解政府融资难题,解决了渭河城区段堤坝修复、生态治理,城市基础设施、体育场馆建设、棚户区改造、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改革经验在国家发改委融资政策巡讲会上进行交流;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在“放管服”改革领域实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荣获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创新优秀奖”;市国资委、产投集团在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领域实施的创新设立渭南产业投资基金,优化了资源配置和投资方式,实现了政银资金的无缝对接,确保系列产业基金在全省率先落地;市科技局在创新驱动改革领域实施的渭南国家级众创空间助推创业创新,荣获陕西省首届“金孵奖”“2017最贴心创业孵化机构”荣誉称号。富平县在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领域实施的庄里综合改革试验区市管镇改革试点被树为全国典范;合阳县在农村“三变”改革领域实施的金峪镇沟北村“三变”改革,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50元,改革经验被中省主流媒体刊发……这些改革举措,一方面破解了制度难题,另一方面为企业和群众创新创业、生活生产提供了便利,说到底,便是营造了更宽松有序的营商环境。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推进我市“营商环境提升年”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近期,市委改革办梳理过去工作,对接中省要求,在调研沟通衔接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审议稿),初步确定9大领域43类156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中省安排部署改革任务75项,自主改革任务81项,承担的国家级试点2项、省级试点3项和自主改革试点9项。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营商环境提升年”统一部署,对照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有针对性地谋划部署了一批改革事项。
党国栋说,重点有: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华州区、蒲城县、高新区、经开区4个试点县(区)改革任务;扎实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加大渭南全市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做好“放管服”改革检查评估,着力打造渭南“放管服”改革2.0版;大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市县镇村“四级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网上审批,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创新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机制,设立企业登记区、税务一体办理区、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区,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实现一站式办事;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以权力清单为基础,系统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确保年底前90%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