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踏春走基层—— 老龙村的新未来

2018-03-26 14:03  安康日报

(记者 吴单 杨迁伟 实习记者 彭玉革)3月中旬,阳光正好。早就听说汉滨区关庙镇围绕农村三变和产城融合,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口号,多渠道拓宽群众收入。他们是如何在干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让口号变成了行动?又给当地带来哪些变化?带着疑问,记者一行前往该镇老龙村看看。

山高路陡,沿山路前行,车窗外,枯草中的嫩芽长得老高,沿途村民院落里的杏花、李花在阳光照射下雪白一片。车盘旋到山顶,地势陡然平坦,老龙村近千亩核桃园映入眼帘。

这么大规模的核桃园,肯定得有个人牵头搞吧?记者问。

镇上干部回答说,鼓励全村种核桃的是老龙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海波,村上人都认为,他是个愿为群众办实事、爱折腾的当家人。

喜欢折腾的领头人

见到唐海波,他正和地里干活的村民谈论核桃树如何杀虫的事儿,只见他头戴一顶草帽,皮肤晒得黝黑。

这些树种下几年了?等他们交谈结束,记者问到。

4个年头了,再过两年,这些核桃树就会变成摇钱树。说这句话时,唐海波眼中充满自信。

为什么选择种核桃?记者接着问。

也许是记者问到了他心里,唐海波颇为得意,打开了话匣子,穷人家的娃儿早当家嘛,我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人一样,初中一毕业就出门闯荡,想着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

不到20岁的他,先是到武汉闯荡,看中了当时很时髦的产品电子表。那个年代,电子表算是稀罕物件,市场紧俏,他争取到一些商场上货机会,尝到了甜头。几年的电子表生意后,回到安康的他并没有停止折腾,帮着村民卖菜,还开起了酒店。

做了20多年生意,他培养了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市场,经常考察了解各行业发展情况。2014年,他将眼光转向自己家乡,老龙村。他觉得家乡虽条件落后,但如果能合理开发,也能干出一番事业,还可以带动父老乡亲致富。

随之,唐海波陆续投入资金,带动村民一起,栽种了1000亩烤烟,一年仅支付土地流转和村民务工费用就达几十万元。欣喜之余,也有烦恼,种烤烟那两年把唐海波以及村民们折腾得够呛。用他的话说,好劳力都出门了,烤烟的那个月,在村里白天黑夜忙,人都脱了好几层皮。还有,村民们反映的烟叶收购不稳定等问题,唐海波记在心里。

唐海波深知,选好产业至关重要,只有产业发展好了,村民才能增加收入,贫困户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他遂将目光放在了老龙村的产业转型上。

2014年下半年,唐海波请来了杨凌农科所的专家现场把脉,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开始流转1000亩坡地,改种核桃。如今,借助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核桃园区修通了产业路和积雨窖,园区除核心区外,又连片规划发展了2000多亩核桃园。

抱团发展奔富路

我只是带个头、扶一把,村民们努力才能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唐海波说。2016年6月,唐海波在村合作社基础上成立金华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决心把核桃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村上还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促脱贫攻坚,努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37岁的唐章银是村上的贫困户,一家6口人。他的父母和妻子都是残疾人,两个孩子,大的4岁,小的才两个月。全家生活重担都压在唐章银肩上,日子过得紧巴巴。

村里都知道他家的情况,我们主动与他谈话,希望他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条件。村上建起核桃园区后,唐海波主动邀请唐章银进了园区,整地、栽苗子、修剪果树,每月能挣2000多元钱。唐章银还把一些村民撂荒的土地收拾好,种了30多亩核桃。以后日子就慢慢好起来了。说这话的唐章银信心十足。

采访中,该村三位村民抱团取暖致富的故事,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与老龙村25组章进波聊天时,感受到他是个有想法且十分健谈的人。据章进波讲述,他跑过客运,养过娃娃鱼,但都不幸创业失败,快40岁了还戴上贫困户的帽子。2016年底,在镇村干部的帮助和牵线下,他与同村章进友、章进荣积极与阳晨公司合作搞养殖。很快,三个人合伙建起了2000余平方米的养猪场,虽是合伙修建,但是分开养殖。

去年,章进波养了两批仔猪,一年下来,共出栏近500头猪,全年收入7万余元。同时,他还种了4亩红薯,红薯藤子给猪当辅料,红薯送到村上的粉条加工厂。红薯苗子园区免费提供,地也是园区的,只需出个劳力就能挣到钱。去年,章进波仅红薯就卖了近万元,今年就可以还清贷款,顺利脱贫。

贫困户章进友,媳妇离家出走后给他留下患脑瘫的儿子,还有70多岁的父母常年有病需要赡养,家庭十分困难。在镇村干部帮扶下,靠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养猪,去年获利6万元。目前,年后第一批200头仔猪长势良好。章进友说,现在已掌握了技术,照这样下去,今年就可以还清贷款脱贫了。

算好经济账生态账

唐海波说,按专家的说法,核桃树3年挂果,5年收益,第8年才是丰产期。今年是千亩核桃园栽种的第4年,平日核桃园还需松土、施肥、除草等日常性维护。

能不能想办法让核桃园再增加些效益?显然,唐海波并没有忘记再折腾。

除了组织贫困户在园区里养猪,利用树间杂草喂猪,让烦心草变致富草,猪粪便通过设备排放到地里,等于每天在给核桃树上有机肥。

村上还积极引进投资,建起规模养牛场,从山东买回108头西门塔尔牛。这个品种的牛产肉率高,市场价格要高于本地喂养的秦川牛。能吃草,肯长肉的西门塔尔牛,每天的体重平均能增长5到6斤。

为保证牛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草料,牛场附近的4亩多地就被租来种起甜相草,这是最适合西门塔尔牛的牧草。平日里因缺水连年欠收的庄稼地,种起牧草来却是大丰收,每亩地一年割三茬收六次,可收20多吨牧草,再加上回收一些农户的玉米秆混合当饲料,这百来头牛的口粮就足够了。

牛粪可得到合理有效循环利用,作为有机肥滋养核桃园的每一株苗木,附近村民也帮着割牧草、宰牛,还可挣得一些收入。

另外,唐海波还寻思着,把林下土地也利用上。种红薯见效快、当年见收益,在家留守的妇女、老人干得了这类活儿,最重要的是适合林下种植。这样既能把村子的现有劳力充分调动起来,又能使大面积的核桃林增值,收回来的红薯加工成粉条,剩下的粉渣还能作为养猪场喂猪的辅料,这一举多得的想法让唐海波欣喜不已。去年下半年,建起的粉条加工厂已开始加工生产,通过农村电商产品销售一空。

今年正月,唐海波从河南红薯培育基地买回1万多斤薯种,请来技术员育苗。目前,育成薯苗预计能种三四百亩地,秋收时每亩可收六七千斤红薯,按每斤6毛钱算,村民也会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同行的关庙镇镇长胡子新告诉记者,老龙村今年就要脱贫摘帽,支部+园区+贫困户扶贫模式已日趋成熟。核桃园、养殖、林下种植,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链条,而这一集经济账和生态账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就是让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真正实现立足家门兴产业,依靠产业脱贫致富。

农村舞台大有可为

来庆琳.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农村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必然要大力发展。

初春时节,我们踏春而行,在广大农村,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劳作景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深入人心,点燃了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村群众投身农村产业发展的无限热忱,广阔的农村舞台大有可为。

实施精准扶贫,找到产业增收路子,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在老龙村的产业发展中,通过当地能人的积极践行,广大贫困户的主动参与,正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秦巴山区那一抹盎然绿意,放眼望去,春已来到。

全站热点
想当保安要面试口才 网络销售需多才多艺招聘会上现时髦岗位

2018-03-26 12:00阅读

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

2018-03-25 11:07阅读

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公开承诺(市卫计局)

2018-03-23 20:06阅读

灞桥:舞出乡村幸福生活 跳出积极健康节拍

2018-03-22 18:37阅读

保定村“三变”改革助农搭上致富快车

2018-03-21 12:39阅读

区委常委、副区长杨兵召开加快临潼区经济发展相关实施方案专题会议

2018-03-20 10:26阅读

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张广智在麟游凤翔凤县调研时强调: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2018-03-18 17:4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