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热心读者致电本报新闻热线,反映市区滨河北路与渭河河堤间的小树林里,多出一些小水沟和小土包,这是咋回事?3月9日,记者采访相关单位后得知,原来这是我市建设海绵城市,为了便于小树林蓄水排涝保护绿地而建的。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这片小树林,看到树下有一条条不规则的小水沟,洼地处有收水口,收水口盖着铁滤网。树根下是一个个圆圆的小土包,滨河北路边,几个工人在栽止车桩。“这些都是做什么用的?看上去比较新奇……”从此经过的市民问工人。承建该工程的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尚有成介绍,近年来,我市努力打造海绵城市,从去年下半年起,工人开始改造这片小树林。这片小树林东起渭河人防隧道附近,西至金渭大桥下,全长3.5公里,宽约20米,面积7万平方米。原先,这片小树林的地面是平坦的,但不利于节水。工人在树下开挖水沟、修砌小土包,目的是在夏秋雨季,滨河北路上的水能流到小树林里,沿小水沟下渗,当水沟水满时就流进收水口,自然排到路面下的雨水井里。“修建这样的造型,目的是为了排涝、蓄水和保护绿地,样子也很别致。在路边栽止车桩,是为了防止车辆驶进小树林压坏绿地,工程目前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尚有成说。
据悉,这是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新试点。
本报记者卢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