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建平 刘利 李弋戈
提起略阳县,相信许多人都会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状况落后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春节前夕,记者一行冒着严寒来到该县进行实地走访发现,如今的略阳县早已发生了巨变。
随着工业企业的复苏、绿色产业园区的开发绿色产业园区的开发、“政府++企业++农户”“扶智++扶志”发展模式等作用的不断显现,这个山区小县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一切,用一组数据最能体现用一组数据最能体现:2017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67.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28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545元和9485元、实现1223户4778人脱贫、33个村摘帽。
略阳县矿产、珍稀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享有“富山盛矿”之美誉。全县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带动了县域工矿企业的发展;植物资源丰富,杜仲、蚕桑、食用菌分别被列为国家和省、市生产基地,特别是名贵中药材──杜仲,属全国最大基地县。
然而,仅在几年前,略阳县曾在工业经济连续欠产的状况下,面临转型升级重压,宏观经济下行,发展态势持续走低。
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自身结构性矛盾的双重考验,该县坚持保目标、稳增长、调结构、强服务,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支持略钢等陷入困境的传统矿产冶金企业加快改制改造,使企业升级、提质、增效,紧盯矿产、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食品医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集约高效、低碳环保、循环发展道路,全力转变由钢铁一业独大到冶金矿产、电力能源、化工建材、食品医药多点支撑的格局。与此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设计更为合理的工业布局及工业经济指标,为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减负前行、轻装上阵,有利地保证了企业生产形势的稳定。
这一切,带来的不仅是全县各项经济指标的上升,也为该县经济保持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子。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企业的带动作用,为全县群众提供了发展乌鸡养殖、种植杜仲和食用菌等符合县情的统一、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及技术手段。
扶贫不光要扶技,更重要的智志双扶。为了提振士气、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略阳县通过建设书画乡村、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真真切切地把各项帮扶政策宣传到户。
在这样的背景下,略阳不光缔造了一个能够惠及全民的产业发展模式,而且在扶贫的过程中,保证村村都有脱贫项目、村村都有致富门路、人人都有发展动力。以产业发展引领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
记者走访期间,许多外地务工的略阳人已陆续回到家乡,全县各处已是一派新年的热闹景象。尽管天气严寒,但当看到家乡的种种变化,人们心中不禁充满暖意。
工业集中发展区:绿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22月66日 略阳工业集中发展区 阴
春节临近,略阳工业集中发展区内企业仍在加班加点生产。本报记 者杨建平 摄
记者一行来到位于略阳县横现河街道办事处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内时,贫困户冯建喜正在忙活着打扫园区卫生。看到我们,他直起腰,把冻僵了的手放在嘴边,哈了口热气,招呼我们坐下。
聊天中我们得知,今年60多岁的冯建喜是该街道办毛坝村村民,目前在园区内汉中永阳药业有限公司务工,平时大伙都习惯唤他“老冯”。“老冯是个可怜人啊!幸亏政策帮扶和企业伸出的援手,才让老冯一家有了盼头。”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说,老冯一家三口人,原本他和儿子都在园区企业里务工,妻子在家种点庄稼,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谁知,2014年冬老冯的儿子由于意外受伤瘫痪在床,2017年冬老冯妻子又因脑溢血瘫痪,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老冯一个人身上。
得知老冯的遭遇后,2015年他被首批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三口享受每人每月250元的低保。永阳药业也主动减轻了老冯的工作任务,逢年过节总不忘慰问他们一家。“‘七一’公司慰问困难职工时,给我发了200块钱红包,送了些米面油。今天早上,村上又给我送了些米面油。”说到这,老冯有些动情,“我现在在公司里就是打扫下卫生,车间里忙不过来了去帮会忙。老板知道我家里有两个病人要照顾,所以工作时间上不是很要求我,像我这个年纪每个月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挣1700块钱,要不是企业帮助我想都不敢想。”除了每周五天八小时工作外,老冯还利用空闲时间到自家的林地里捡拾些杜仲树叶和杜仲花卖给园区内的收购企业,一年下来还能收入几百元钱。
在略阳县,像老冯一样依靠企业实现增收脱贫的人还有许多。2017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6亿元,营业收入42亿元,税金13亿元,期末从业人员数18000人。
该县经贸局副局长程志峰告诉记者,略阳工业集中发展区是2008年“5·12”地震后,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的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764.4公顷,主要由冶金矿产工业园、化工材料工业园、食品医药工业园三部分组成。园区内现有企业55户,规模以上企业22户。
“以前,群众都知道杜仲树、银杏树、七叶树等这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可是却没有办法把这些资源变成钱,资源白白地被浪费。因为缺少深加工企业,天麻、食用菌等产业一直上不了规模,发展受局限。”程志峰说,自从园区企业开始收购并研发深加工这些植物资源后,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就多了门路。
园区内的百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从2013年开始,在乐素河镇任家坝村投资70多万元建立了7万窝天麻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70户贫困户,到2015年平均每户年均收入3万多元。去年,公司和横现河、金家河镇、马蹄湾乡、郭镇4个乡镇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合同。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和科学指导,最终将以高出市场价10%-20%的价格从这些农户手上收购天麻、杜仲叶、桑叶等。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扩大园区绿色产业规模,让略阳地标农产品乌鸡走出略阳,为群众增收开辟另一渠道。该县正在筹建乌鸡产业园,并将乌鸡确定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
目前,全县有乌鸡专业化保种与选育提纯场1个,养殖种鸡5000只以上乌鸡良种繁育场5个、2000只以上适度规模养殖场(户)186户,乌鸡开发企业5家,3家企业乌鸡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已建成2条屠宰加工生产线和冷鲜鸡、乌鸡蛋等乌鸡产品冷链配送中心,开发了略阳乌鸡宴、冷鲜鸡、乌鸡蛋、乌鸡变蛋、熟食品等产品,年销量近百万只。脱贫攻坚以来,辐射带动了8452户贫困户养殖略阳乌鸡。2017年,全县饲养总量达407万只、出栏290万只,实现产值1.9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该项目满负荷生产情况下,预计可为约5000人提供就业。
横现河街道办:“党组织+X+贫困户”让致富有门路
22月66日 略阳县横现河街道办石状沟村 阴
石状沟村脱贫攻坚誓师大会现场。本报记者 杨建平 摄
记者到略阳县横现河街道办石状沟村时,正赶上村上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按照略阳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这个村2018年要整村脱贫。寒风凛冽,坐在发言台上的闫伟作为村上的先进致富能手正在给大伙介绍经验,一旁由县文联组织书写的春联挂在绳上等着晾干,不时随风舞动。
别看闫伟现在意气风发,刚毕业时的他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也曾对生活倍感迷茫,“我的家庭条件不好,刚毕业时抱着打工能给家里减轻负担的想法外出务工了两年。时间长了觉得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迟早是要回家的。”一次外出打工回家后,闫伟看到村里人本来种庄稼的地上开始种上了天麻,闫伟出于好奇多方打听近两年天麻的销量和价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优厚的市场价格让他的心思活泛起来。从2003年开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有再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乡种起了天麻,“当时也没多想,就觉着,实在要是种天麻发展不起来,还能再出去打工。”
刚开始的头一年总是艰辛,闫伟没有经验技术,他走到田间地头向已经种天麻多年的农户请教,还看了不少种植天麻的专业书籍,略阳县内有名的种植天麻的大户他都去看过。田间、屋舍,不停的实验和总结经验,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方式、方法。地里的天麻也从一开始的几十窝到现在的2000多窝。2010年,闫伟在村上老党员的感召下入党。去年8月,他成立了家福家中药材合作社,种植天麻3000平方米,带动14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闫伟的创业故事也是横现河街道办积极探索把党建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一个生动实践。去年开始,横现河街道办大力推行“党组织+X+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中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探索出“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新格局。
“X”是什么?见记者有些疑惑,街道办党委书记庞建军接过了话头,“‘X’就是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市场经营主体作为产业脱贫的载体,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带动,让贫困户与其结成利益共同体,‘+’进全产业链中获得稳定收益。目前,街道办共有合作社9个,覆盖全镇62%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
这与略阳县整体发展思路不谋而合。今年,略阳县将进一步突出产业增收核心。围绕“三支柱、四区域”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嵌入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产业发展链,加强技术帮扶,加大经营主体奖励和到户奖补力度,带动贫困户加快发展乌鸡、中蜂、中药材、食用菌等增收产业。同时,持续加大产业投入,全年落实扶持资金1.2亿元、小额扶贫贷款贴息80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放款1500万元以上,扶持脱贫产业发展壮大、提质增效。
石状沟村现共有合作社3个,带动贫困户50户。全村产业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现有天麻4600平方米、袋料香菇15万筒、烤烟147亩;养牛23头、养蜂210箱。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是交通条件落后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略阳县的其他乡镇也多少存在这个困扰。从2012年开始联系石状沟村的县人大副主任杨程絮颇多感慨,“我刚来这个村的时候很吃惊,村里居然没有一座桥。现在交通环境改善很多了,有了2座桥和两条通村水泥路。对略阳这个山区县来说,很多乡镇只要交通状况改善了,产业发展就能步入快车道。”
第一书记李辉已经将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目光聚焦到了村上去年底刚栽下的11200棵大红袍花椒树苗上,用他的话来说,“大红袍花椒的市场认可度很高,有人出就有人收,比订单农业都有保障。”花椒种植是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后,街道办以办、村党支部为核心,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思路为石状沟村谋划的新的主导产业,只要有意愿的农户都可以免费领取到最高100棵花椒树苗,未来花椒有望成为该村新的产业增长点。
金家河镇:“书画乡村”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2月77日 略阳县金家河镇金家河社区 晴
搬入安置新居的群众,自发组成舞狮队为金家河带来浓浓年味。 本报记者 杨建平 摄
冬日的略阳县金家河镇金家河社区静谧安详,排列整齐的青白色移民安置楼前都挂上了红灯笼,虽寒风阵阵,却也关不住新春的喜悦。漫步其中,桥梁护栏、建筑外墙上,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人生哲理和自然风光的文化墙色彩明亮、笔法朴实、充满了乡趣,让人眼前一亮,不自觉驻足观看而忘了寒冷。记者大概数了一下有60余面。
今年44岁的杜长红是社区的书画中心户,也是2015年底评定的贫困户,去年10月一家人搬进了移民安置房。一进门,挂在客厅墙上的书法作品分外醒目,内容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过道墙上的新年挂历上福字笔法苍劲,餐厅的墙上是花鸟国画。这些字画都是县内知名书画家的作品,由驻村工作队装裱好优先挂到贫困户的家中。杜长红有些羞怯的告诉记者,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只要有时间都会到社区书画创作室跟着驻村工作队长、县文联主席费宝成学书法。投资5万元建成的社区书画创作室,是略阳县首个、最大的村级文化创作室,离这不远的惠家坝村也有一个文化阅览室。
大女儿外出务工,小女儿正在上初中,老母亲已经70多岁了,妻子还患有心脏病,教育子女和挣钱养家的重担都压在了杜长红的肩上,“致富脱贫还是要靠发展产业,去年我养了20箱蜜蜂、50只乌鸡,收入不错,今年我还要再多养一些,争取早日脱贫。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有时间就去练字,也是给孩子做个榜样。脱贫要靠自己,好日子也得靠自己挣。”
“路边连片文化墙,农家字画挂中堂,励志春联喜门梢,入画山水是家乡。村有书画创作室,组有书画中心户。”这一长串像绕口令似的话,正是发生在金家河社区最切实的改变,被金家河镇党委书记高正武说起来颇有韵律。
近年来,略阳县将脱贫的关键瞄准到“精神贫困”这个根上,立足产业扶贫,扎实开展“明理·感恩·自强”活动,启动“智志双扶”工程,加大“扶贫扶志,文艺先行”工作力度,以“书画乡村”建设为抓手,凝聚干群精气神,不仅为贫困群众增添了脱贫志气,也为全县建设农村精神家园带来了新风。2016年底,按照县委安排,县委宣传部牵头包抓金家河镇。依托县文联的人才资源,县委宣传部以“书画乡村·精神家园”为建设主题,以点带面,打造沿309省道沿线的“一带一路”精神文明宣传阵地。
金家河镇出版发行了《金家河印象》第二期、《略阳文艺界》金家河镇脱贫攻坚专刊,建立了“大美金家河”微信公众号,“一刊一平台”建设在全县都很有特色。在《金家河印象》的“学生作文”专栏,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被同学们写在作文里,“每到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家乡父老都会背上背篓,提上小筐去山上采摘猕猴桃,既可以满足自己的味蕾,又可以卖钱补贴家用。甚至有些经济头脑的人家把野生猕猴桃‘搬回了家’以采摘猕猴桃带动了农家乐。”
在惠家坝村村支书景清经营的养鸭专业合作社里,500只鸭子一年能产十万枚鸭蛋,经过多次试制,合作社已开发出具有浓郁当地特色的鸭变蛋、咸鸭蛋,年销售额高达10余万元,合作社吸纳4名贫困户在此务工,每人年收入1.3万元。再养1000只鸭子,销售收入翻一翻是他2018年的小目标,这个小目标的实现可以让他带着更多的贫困户一起走上致富路。
“以邓家营组为主的蝴蝶谷生态旅游开发正在加快建设,借助金家河生态环境优势,展示自然的优美、还原乡村古朴、找回童年记忆。投资3400万元的6米宽柏油路今年也将贯通,以后到蝴蝶谷就更方便了。到时候镇上会引导农户发展民宿、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同时还能有效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高正武对金家河镇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