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颜伟文/图
程平,陕西渭南人,1947年生,师承罗福颐。1976年以来,作品多次被选赴日本东京、名古屋、北九州、大阪、横滨、下关、长野及法国巴黎参加展出,并被日本新胜寺、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1984年作品入选第二届“中日二十人书法展览”,幸与舒同、启功、赵朴初、林散之、沙孟海等老一辈书法巨匠的大作同堂共展,享誉当代书坛。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中国书道交流展中》,力作压轴,荣获“世界顶级书法家”头衔,成为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20位书家之一。此后,又有作品被文化部选送到日本、德国、丹麦、芬兰等国展出。80年代末,篆刻作品赴法参展喜获法国政府《致谢信》,信中赞道:“展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对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一种功绩和象征”。90年代,作品应邀参加了“第七回日本国篆刻展”,并被结集出版,随后其艺术生涯被载入《世界名人录》第一卷。著有《程平印谱》一、二卷,《程平大篆千字文》《程平书法篆刻选》。作品流传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广为中外社会名流收藏。
以上是程平老师广为人知的成就,这是看得到的“果”,至于背后不为人知的“因”,程平老师在采访中一一道来。
据程老师回忆,在他7岁时就开始雕刻了。那时自家屋后有棵枣树,村里的大孩子带着他折了枣树枝,把枝子晾干切好用来刻印章。这就是程老师最早的雕刻启蒙。小时候家里养了许多鸽子,他一有空就刻鸽哨。上学后,他开始在橡皮上刻字,十二三岁时,他在麻将牌上刻印章。再后来,他当了老师,业余时间一直刀不离手。这份热爱延续了这么多年,篆刻已经融进了他的骨髓。
1971年,电影公司招工,他结束了教师生涯。电影放映经常在晚上,白天有大把的时间让他沉浸在篆刻的世界里。“我的水平到了什么地步?”他苦于无人指教,身边连个可以交流雕刻的人都没有。
一天,他发现了一本北京出版的《文物》杂志,这一看仿佛见到了知音,他当即给杂志投稿,寄去了自己雕刻的印章作品。一段时间没有回音,他还以为就此石沉大海。心灰意冷之际,终于接到了杂志社的回信。原来,杂志社为了程老师的作品,专程找了一位专家。这位专家不是别人,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福颐先生。
这份机缘巧合,促成了一段跨越千里的师徒情缘。罗福颐对程老师很是欣赏,邀请他去北京。程老师凭着一腔热忱踏上了进京路。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罗福颐收程老师为徒。
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对程老师好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终于从兴趣爱好转为正规的系统训练。老师送给他许多珍贵的书籍,如《汉印文字征》《说文解字》等。
在他30岁时,西安一位朋友来拜访。临走之前,朋友提议要给程老师的钢笔上刻字留念。程老师欣然答应,表示给朋友的钢笔也刻一段回礼。朋友也是行家里手,三两下刻好后,朋友一看程老师刻的字大惊:“你怎么比我刻得还好?”程老师虽说干着电影放映的活,不显山不露水,但师承大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程老师笑着说:“我当了7年老师,全校几百名师生都找我给他们的钢笔上刻字,熟能生巧嘛!”朋友建议:“你这水平可以学高难度的微雕了。”程老师头一次听说微雕,朋友称自己目前的水平可以在黄豆上刻一首诗。程老师请教他怎么练的,朋友透露秘诀就是从大到小,先在大点的东西上刻,练熟了再换小物件。程老师觉得朋友的方法太麻烦,他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就在米粒上练。不出3天,他就能在米粒上刻一首诗。程老师还嫌不够,继续挑战极限,在半粒芝麻大的象牙上刻了13个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程平书”。
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件宝贝,通过放大镜清晰可见,半粒芝麻大的地方上笔走游龙,不疾不徐,完全没有紧张之感。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核舟记》立刻浮现在眼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如此之小,下刀时很难把握分寸。程老师说,他不用眼看,全凭心眼。只因成竹在胸,才能下刀如有神助。
这不光靠天赋,更有后天的不懈努力。对于这巨大的成就,程老师云淡风轻地说,感谢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