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崔晓怡通讯员尚少雷
儿科,是医院里哭声最多也是喜悦最多的科室。一幕又一幕家长带着啼哭的孩子而来,欣慰而去的情景,让人感动。孩子身体发育不成熟,病情变化快,又不会准确表达,因此儿科医护人员比其他医生担负着更多的压力和职责。然而,每当谈起工作,市第三人民医院(华州区人民医院)儿科的医护人员依然满怀激情,他们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所谓医者仁心,对我们而言,就是守护他们的健康。”
自2003年成立至今,15年来,按照上级卫计部门的决策部署,在院领导班子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下,儿科几代人前仆后继、砥砺前行,把重担挑起,用爱心播种,竭诚为辖区内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积弱成强的发展道路,也成功铸造了“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这个沉甸甸的品牌。科室先后获批省儿童哮喘协作组织“儿童哮喘之家”、首批县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被市、区两级团委、工会、妇联等组织授予“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荣誉,涌现出市级“三八红旗手”“十佳护士”等一批先进。
回首15年,从开科之初的7人,到如今拥有50余名医护人员(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6名),年门诊量50000人次,年住院患儿5000人次,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居县(区)级医院前列,成为华州区享有盛誉的集儿童保健、新生儿救治为一体的儿童疾病救治综合科室,儿科人经历3次搬迁,越过风雨,走过芳华,在全力付出和勇敢实践中凝练出不畏辛苦、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2005年,因床位设置少,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患儿需求,儿科进行了开科来的第一次搬迁,搬进医院(现北院区)住院楼的三楼;2008年,为了让儿科得到更多发展,医院领导腾出行政办公区域,将儿科床位扩展为60张,并增设规模化的新生儿室;2014年8月,医院整体搬迁之时,儿科拥有了更加宽敞、明亮,布局流程更加合理的新生儿病房。病区床位增至80张,门诊设有儿保诊区、儿科诊区、儿科门诊输液大厅、儿童游乐室等,配有先进的电子排号系统,先后配置德国斯蒂芬CPAP呼吸机、罗氏血糖仪各两台,高频呼吸机、母乳分析仪、血气分析仪、超声波骨密度分析仪、氧浓度测定仪各1台以及3台辐射抢救台,18台喉镜及婴儿培养箱,16台心电监护仪,12台双面蓝光治疗机等先进技术设备,成功开展新生儿气管插管术、静脉营养液应用、血气分析、PS应用、CPAP持续正压通气,新生儿ABO溶血病等的诊治,成为一个学科分布齐全、技术设备先进的综合性科室。
规模的扩大,折射出的是医疗诊治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是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信赖。把锻炼过硬业务摆在重要日程,科室十分重视学习培养,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同抓。近年来,共送出10名医护人员赴省级“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并聘请儿科知名专家、教授来院坐诊、查房、授课,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降消”项目,派出3名人员赴西京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交大一附院进行培训学习,强化科室学科与人才梯队建设,为科室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系,先后与省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建立起紧密型医联体,持续引入优势医疗资源下沉,确保区域患儿享受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2016年,科室成功救治出生仅850g的早产儿,并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治疗,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达到正常标准,痊愈出院。
成绩是最大的鼓舞,也是最大的鞭策。站在新的起点上,儿科人将继续以创建三级综合医院为契机,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发展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在强化科室内涵建设、提高专科优势、建设NICU及新生儿病房等工作中再发力、再精进,助力区域儿科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发展迈上新台阶,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当好天使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