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龙
宝鸡古称“陈仓”,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关陇阻其西,益门(散关)扼其南,雄踞西北门户,险扼西南咽喉,炎黄生息、周室肇基、嬴秦崛起之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礼仪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等美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一
探索中国的“文脉”,寻找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追寻中华民族的“根”,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先秦”,这个“先秦”就在宝鸡,就是姜炎时代的“农耕文化”,岐周时期的“礼乐文化”,雍秦时期的“耕战文化”。
著名文化学者文怀沙在《中华根与本》一书中明确指出:“宝鸡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盈偏仓。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从未因承嗣过几千年文明的香火而稍改其浑朴、厚实的质性,却因其与一系列‘华夏文化源’的命题关系太密而平添了几分神奇。在这里,诞生了‘人文初祖’炎帝,由其开创的姜炎文化于此大幅度向四周伸拓;华夏文明的雏形在此初具,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秦文化亦在此孕育、繁衍……”
后世将“文字、城邑、青铜器、礼乐仪式”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典籍载:“伏羲都陈”“一画开天”结束了结绳记事,始有文字。语言先于文字,如称天为“老天爷”,地为“土地爷”,太阳为“日头爷”“暖暖婆”。将量长短称“等”“拃”,量轻重称“掂”或“掬”等都源于神农时代“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之人的“圣手”。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们摆脱石器、木器等工具,跨入了文明阶段。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类之全、造型之美、浇铸之精、铭文之重要,举世公认。岐山“古卷阿”是周公舍寓(今周公庙),周公在此以夏商历史作为借鉴,并对已有的文明现象作了总汇,而制礼作乐,形成以“敬天事祖”“慎终追远”为精神支柱的一整套社会生活守则。礼乐相渗,成为后世治国化民的大纲,儒家文化的源头。
民俗从历史走来,又向未来走去,甚至每时每刻都在解构重组。“以文化成天下”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理想,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在文化史上,雅俗分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作为整个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或雅文化而言,它属于基础的层次。没有这个基础,再高雅的文化,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基础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是一个地域的人们生活文化的传统形态,是尚存的原生态的东西,也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象征和宝
贵财富。如一提到“日中为市”“草药疗疾”,人们就会想到宝鸡是炎帝故里,中国城市的肇端;一提到“画地为牢”“虞芮问礼”,人们就会想到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在宝鸡制礼作乐等。中国的农耕文化、礼乐文化乃至饮食文化、酒文化的源头不少在宝鸡。
二
纵观五千年来的中国历史,王朝如走马灯似的轮番更替,每一新兴王朝从中央到地方,一开始都会制定出一系列“修齐治平”的王朝规则。而在王朝统治下的芸芸众生,也都能充满智慧驾轻就熟地迅速生产出适应新王朝规则的乡规民俗。历史上,宝鸡成为民俗文化的“富矿区”自有它的必然性。
其一,西府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宝鸡先后产生了姜炎文化、先周文化和雍秦文化。这些文化在当时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位置,进而成为主导文化。周秦以后,宝鸡仍是汉唐的京畿辅佑之地,直至明清仍保持着“关西都会”地位风貌。历史文化积淀,即“背景遗传”的文化基因形成民俗,如由于炎帝开创农耕文化、医药文化、日中为市文化,而被尊为人文初祖。从先秦至当今,宝鸡城乡官民“祭炎”活动从未停止。
其二,宝鸡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宝鸡地处秦陇交界、关中西端,是京畿通往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枢纽,从而使以雍(凤翔)、陈仓(宝鸡)为中心的“旱码头”形成。雍有“关西都会”之称,脚户运输,驿站遍布,商行林立。同时,还有大散关、固关、留凤关等关隘重地,不仅有军事设防,而且有关市贸易,胡汉民族文化在此融合,形成的商业文化、手工业文化以及异域文化方面的民俗较为独特。
其三,自然环境相对优越。西府盛产麦、米、菜籽油,加之石磨的发明,人们由粒食变成粉食,由此形成的秦陇馔食颇具特色,臊子面、锅盔、面皮名震全国。由于生存条件的优越,造就了西府人的安家守土、不离家门的风气。
三
我国自古有“采风问俗”“辨风正俗”“文化寻根”的传统风习。《礼记·王制》中有“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的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民歌。《汉书·艺文志》有:“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序言中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采风问俗”目的是“治国化民”。
如今,优秀民俗乃至民俗文物,在新世纪里被视为准“国宝”,贴上了“非遗”的神圣标签。“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宝鸡民间故事集成》《宝鸡歌谣集成》《宝鸡谚语集成》这三套集成是世代生息于宝鸡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有不少人文学者和研究机构,采风、研讨、撰文出版了不少地域民俗书刊,如《西府民俗》《西府城市民俗》《宝鸡民俗文化丛书》等研究宝鸡民间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沿革的宝贵资料。
《宝鸡民俗集萃》一书是对宝鸡五千多年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所生成的民俗文化的大收录,是时逢盛世、保护“非遗”、建馆展示、记录回忆、传承民俗文化的大举措,使这一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成为以资教化的“活档案”。
(作者系宝鸡民俗博物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