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潼关讯(记者姚二曼通讯员陶毅博)近日,记者从潼关县了解到,自“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已有33家非公企业(商会)与20个村(社区)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涉及现代农业、养殖业、文化旅游、电商销售、教育、公益等诸多领域,为全县扶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该县着力引导企业把产业扶贫作为带动贫困群众长期脱贫的有力措施,已有20家非公企业积极实践托管扶贫新模式,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发展软籽石榴、油料牡丹、中药材、蚯蚓养殖等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累计为715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放分红资金387.6万元。一些企业还积极创办培训孵化基地,手把手教会贫困户就业创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
同时,帮扶企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部分企业捐款支持村级扶贫产业发展,建立扶贫爱心超市,每月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免费提供价值30元的生活用品,解决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生活困难。还有一些企业在贫困户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等,这些善行义举共同构成了非公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温暖画卷。
本报大荔讯(通讯员刘康记者单江鹏)去年以来,大荔瞄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聚焦发力改善基础设施,使全县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列支扶贫资金5800余万元,硬化巷道、生产路123公里,衬砌渠道31.7公里,打井配套132眼,修排水道27.8公里。投资3367万元,启动建设了远志山隧洞改造工程,完成高明、沙底等7处安全饮水工程,保障了4万余群众饮水安全。
提升易地搬迁水平。按照“宜搬则搬、宜改则改”的原则,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住房问题,胜达、下寨、冯村安置点建成投用,惠安、两宜安置点主体封顶,259户843名搬迁群众达到交钥匙条件。
大力实施危房改造。按照“就近就地、应改尽改”的原则,县财政配套1000多万元,连续五年累计完成危房改造8000多户,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2000户、美丽庭院示范村30个,解决了3万余名贫困群众危漏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