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能力通讯员王腊梅祝鹏辉
“做好农村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接地气’,多和群众沟通交流,多为乡亲们办实事……”近日,富平县留古镇惠高村“第一书记”李耀龙谈起“角色体验”时,感慨万千地说。
李耀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用心帮扶走村串户“接地气”
“李书记是个闲不住的人,天天都来我们这里,家里、地里、羊圈,他哪里都去……”说起李耀龙,惠高村贫困群众任富友称赞不已。
去年4月,身为富平县委党校选派到惠高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的李耀龙升任“第一书记”。“如何才能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呢?”为了不辜负党组织的重托和期望,李耀龙“身入”+“心入”,肩上扛着责任,心里装着群众,进东家入西家,一家一户地实地走访,摸清“症状”,分析“病情”,寻找拔出“病根”的良方。烈日炎炎下,他走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民庄稼种植情况;大雨滂沱中,他现场查看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夜色沉沉里,他挑灯分析白天收集而来的“贫困病例”。
经过连续十余日的“连续作战”,望着整理出来的“第一手材料”,夜深人静中,李耀龙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躺在床上“烙烧饼”,难以入睡。村中51户、143名贫困群众的身影连成电影胶片,画面一帧一帧地浮现在脑海中——像禇顺利、刘学文那样的孤寡老人,当他们身体不适时该向谁去求救?像任富友那样儿子儿媳均为智障,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家庭的希望在哪里?像田二合那样患有严重智障,难以与人正常沟通的贫困群众的日子咋样才能过下去?
李耀龙陷入沉思之中……
用力帮扶产业编织“致富梦”
“一年下来,4只羊卖奶钱能挣到3000多块(元),开了春,大棚里的辣子也开始有收益了。有李书记在村上,我们不愁过不上好日子!”惠三柱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希望。
惠三柱家里有4口人,妻子因意外导致腰椎受损,儿子患有先天性残疾,原先仅种植几亩玉米和养殖2只奶山羊维持生计,一家人的日子一直过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而从去年开始,这一家人的日子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李耀龙的帮衬和指导下,先是给他们送来2只“发财羊”,紧接着,又建起了4亩地的蔬菜大棚种植辣椒,美好的日子正向惠三柱一家人招手。
这是李耀龙精准把脉后,以种植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以养殖提升群众内生动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生动实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李耀龙对扶贫工作的自我理解。在他眼里,给钱给物助力式的帮扶活动并不是“第一书记”的“天职”,重要的是要结合村里实际,发挥村里优势,改变“输血式”扶贫方法,提升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寻找出彻底拔掉“穷根子”摘掉“穷帽子”的长久之策。
惠高村位于留古镇南3.5公里处,素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传统。但因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村民市场防控能力低下、种植管理技术落后、水利电力设施制约严重等因素,村里经济发展缓慢,贫困村的帽子一扣多年。
李耀龙深知,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得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在内力,方能取得实效。于是,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引导帮扶对象转变思想,以思路换出路,以技能改变现状,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为全村群众开拓一条致富路。
在全力打通“种植致富路”的同时,李耀龙又想方设法修筑“养殖脱贫路”。他紧紧抓住该县实施的“两个全覆盖”扶贫政策的大好时机,鼓励群众扩大奶山羊养殖规模,指导贫困群众念好“羊经”发“羊财”。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在“娘家人”县委党校和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培育“经营主体+贫困户”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接机制。由县委党校、畜牧局和镇政府出面,为贫困户每户投放2只奶山羊,贫困户再自购2只,把羊交给企业“代管”,每到年底坐享2000元的分红。并安排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进入示范养殖场就业,从而走出了一条畜牧产业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如今,惠高村已发展大棚蔬菜种植2400余亩,奶山羊养殖150余只,为如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情帮扶致富路上“心连心”
驻村的关键是要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在全身心致力于村里打赢脱贫攻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李耀龙扎根农村,心系贫困群众,接地气、办实事,始终关心着群众生活的疾苦,赢得了村民的点赞。
随姐出嫁搬迁到惠高村的贫困群众田二合,患有智力障碍,性格孤僻,不与人沟通交往,村民人见人躲。“脱贫攻坚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李耀龙冒着“挨打”的可能登门家访。
果不其然,虽然李耀龙没有“挨打”,却被田二合毫不客气地“扫地出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三番五次地“亲情探访”,终于感化了这个被村民们称为“古怪老头”的田二合。李耀龙见缝穿针,为田二合打扫院子、收拾房子、送去被褥。看到这一切,田二合笑了,全村人都笑了……
李耀龙救人的故事,感动着村里的乡亲们。
去年12月25日,对于田三合一家来说,是个不幸而又值得铭记的日子。
那一天的中午,李耀龙和驻村工作队员王智云逐户张贴精准扶贫识别二维码。当走到贫困户田三合家时,反复敲门都没有人回应。细心的李耀龙发现,大门锁开着,里面上着门闩,他感到有点不对劲。与田三合联系后得知,他的儿子田永华昨晚一直在家。“情况不妙,莫非……”李耀龙来不及多想,他与王智云翻墙入院,发现田永华躺在床上已不省人事,他立即拨打了120。县医院医生及时接诊后,初步判断是煤气中毒,病情严重,需立即送往渭南市中心医院抢救。李耀龙、王智云与村上干部又一同把田永华送往渭南市中心医院,跑前跑后办理住院手续、购买生活用品、安抚家属,直到晚上田永华脱离了生命危险,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村上。
“要不是李书记,我弟的命都没了,他们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想起那危险的一幕,田爱华感激地说。
“我们就是要把每个贫困户的情况吃透摸清,像亲戚一样常走动、多沟通,他们的需求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如今的惠高村,在李耀龙与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