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惠晓翠常林洁通讯员王秋萌
读书,是寒门学子的期盼;贫穷,是寒门学子的软肋。一名寒门学子的成才,往往可以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为了托起临渭区6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明天的希望,临渭区教育局组建教育脱贫攻坚“两办十组”210领导机构,以“四合四联三帮三跟进”的4433工作机制为抓手,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首创实施“送教送学”“扶智励志”的精准扶贫新机制。这个多了“精准”二字的新机制,让寒门学子的求学路上少了经济负担,多了温暖相伴,也让“扶智励志”多了一份实在、一份期待。
让特殊儿童在呵护下成长
1月18日,在临渭区下邽镇柳园村,记者见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崔晓丽时,她正在为8岁的李军(化名)上课。一张矮桌、一个小凳便组成了“课堂”。在崔晓丽近6个月的耐心教导下,这个以前只能通过哭和喊来表达情绪的孩子,如今已经可以开口叫爸爸、妈妈了。
8年前,这个呱呱坠地的小男孩带给家里无限的欢乐,但很快家人发现,他与其他小朋友不同,不会说话、多动、易怒。经医院诊断,李军患有先天性脑发育不足。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正常教育,家人曾多次将他送往幼儿园,最后都因个人原因不能正常上学。
2017年6月,区教育局决定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每周为每名特殊儿童安排一次由三名教师组成的队伍送教上门,根据孩子不同的状态安排有针对性的课,李军便纳入到了送教名单之中。“从开始的坐不住,到现在半个小时的课程可以完整地听下来,也有了简单的认知能力,孩子的进步非常大。”如今,半年时间匆匆已过,提及李军的进步,崔晓丽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孩子的奶奶告诉我们,每周上课前,他就早早起床收拾好一切等着我们,给了我们很大的认同感,也让我们有了这个职业独有的幸福感”。
像李军这样无法上学的特殊孩子,临渭区共有45名。本着“不会放弃一个特殊孩子”的初衷,该局已成立教育脱贫攻坚送教送学组,这个由特殊学校牵头、特教老师为主,全区15所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核心校优秀教师为辅的“百人送教队”。对因肢体原因无法随班就读的学生,由普通中小学校派教师送教上门;对特殊儿童可以到校上学的,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无法到校上学的,由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送教上门。目前,“百人送教队”足迹遍布临渭区各个街镇,送教达281次,从孩子的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文化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长的心理疏导、教育方法指导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
“在线课堂”
让农村学校有了新气象
18日下午,记者在南塘小学“在线课堂”看到调试好电子系统后,这里的孩子便可与远在丰原镇阿杆小学等待上课的孩子们亲切地打招呼,阿杆小学的学生们在网络视频中看到南塘小学的老师后,个个喜笑颜开,纷纷向老师问好。
据悉,临渭区“在线课堂”是由城区学校优秀教师主讲,将优质课实时传输到农村学校,并与农村学校教师一起,在线辅导学生共同学习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这也是全区农村教学提升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该局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为契机,以24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为抓手,即由南塘小学、北塘小学等与农村学校建立对口帮扶,进行听课交流、示范讲座、课题调研等。城区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到了农村“生根发芽”,实现临渭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17年,临渭区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合格区评估验收。截至目前,城区教师支教农村学校272名,农村走教教师210名,其中省级教学能手16名、市级21名,省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42名。
打出“扶智励志”
百人百场教育“组合拳”
扶贫,不光扶经济,更要扶智和扶志。在这个过程中,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带领临渭教育人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坚持“扶智”与“扶志”并行,发挥教育系统特长开展“扶智励志”百人百场教育活动。
2017年11月,该局根据建档立卡的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选调100名优秀心理健康教师,深入贫困生所在学校,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开展励志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发智力潜能教育等。以团队心理辅导、故事会、体验式游戏等形式多样的送教方式,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巡讲团老师罗明在瑞泉中学给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报告时,他让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梦想、目标大学、本学期学习目标等内容,近200名贫困生当下立下誓言和远大志向,要成为优秀人才,将来报效祖国。通过“扶智励志”活动,学生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彻底脱掉贫困的帽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像这样不同形式的“扶智励志”巡回报告讲座已开展115场,受益教师560余人、学生67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