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崔晓怡
寒冷的冬季,很多人喜欢喝上一碗粘稠绵滑的热粥。然而,家住胜利大街的骆先生却有自己的喝粥“烦恼”。原来,他在4年前被诊断出患有Ⅱ型糖尿病,每当家里煮粥的频次增多,他的血糖也随之升高。许多患者对此不解,同样是大米,熬成粥后怎么导致血糖升高呢?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粥?近日,记者采访了渭南市第二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马英丽,让她为广大“糖友”答疑解惑。
为什么喝粥会“升糖”
众所周知,大米主要给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大米中碳水化合物以淀粉的形式存在。经过熬煮后的粥变得粘稠,其实就是米中的淀粉粒在加热吸水后膨胀、崩解。这样的状态人体更易吸收,迅速变成糖分进入血液。因此,糖尿病患者常吃粥后血糖值会有所升高。
煮粥如何选材
有人发现,在粥中适当增加燕麦、山药,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血糖升高。原来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血糖高的人食用燕麦后可减慢血糖值的上升,山药则补脾益气,既有利健康又有较好口感。
因此,粥煮选材很重要,不宜放大枣、柿饼等含糖量较高的食材,特别不宜在粥中加糖。
看一种食物是否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往往看齐血糖指数值的高低。一般来说,粗粮的血糖指数低于细粮,复合碳水化合物低于精制糖。还有研究数据表明,单喝大米粥时,在健康人血中测定的大米粥血糖指数可高达102,而加水煮烂的红小豆只有24,一半红小豆加上一半精白米的混合粥,血糖指数就能降到73。由此可见豆类的血糖生成指数相对较低,并且加入豆类的粥食体积大,饱腹感强,又可以补充大米等主食蛋白质上的缺陷,提高了食物整体的营养价值,对糖尿病患者也大有益处。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把升糖速度快的白米粥做成粗粮杂豆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有许多研究已证实,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降低血糖。一些豆类所含的可溶性纤维,可在胃内形成黏稠物质,影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荞麦中含有铬离子,可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因此,熬煮时可加一些荞麦和富含纤维的品类。
喝粥方法有讲究
一是喝粥前吃点“干的”。我们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在成为葡萄糖前,要经过食道和胃,胃把食物进行研磨成食糜后进入小肠,在小肠内消化吸收,然后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如果能让粥在胃内多停留一些时间,血糖升高的速度便会减慢。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喝粥前先吃一些固体食物,如主食、青菜等,以延长粥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减慢血糖升高速度。膳食纤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低餐后血糖,所以喝粥时可以搭配黄瓜、芹菜、海带等膳食纤维较高的蔬菜,还有花生、芝麻、莲子、百合等低血糖指数食物。
二是喝粥不宜快。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喝热粥,会转着碗一口接着一口喝,一旦粥温度变得适宜,就会迅速喝完。其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因为,这样一来,粥会迅速进入小肠被消化吸收,血糖也会快速升高。而如果慢慢喝粥,单位时间内被消化吸收的粥量也会减少,血糖上升的速度自然就会减慢。往往进食越快、暴饮暴食、狼吞虎咽的人,在进食后血糖反应更高,血糖升高更快。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喝粥时一定注意不宜快。同时做到每餐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餐后血糖上升。
三是熬粥时间不要太长。粥熬得越烂,糊化程度越高,淀粉颗粒越小,就越利于消化吸收,血糖升得越快。已经有研究显示,豆粒和米粒的完整性越好,消化速度越慢,血糖上升也会慢。因此,为糖尿病患者煮粥时不能熬得太久,还可根据食材的不同分批次放入,不耐煮的食材最后放入,避免煮得太烂,做到烹饪得当。
日常保健要注重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还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和习惯。
糖尿病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发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失调和代谢紊乱疾病。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日常自我保健便显得尤为重要。
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切忌悲、怒、恐、忧,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既不是放任不管,又不要对疾病紧张恐惧,以平和的心态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免因情绪的波动导致对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加,造成血糖波动。
注意饮食方面的自律。合理地安排膳食,适当地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但要做到“一日三餐七成饱”,不吃过甜的食物,不吃腥辣的食品,戒烟戒酒,忌食各种糖类及巧克力、甜饮料、冰淇淋等含糖量高的食品,可吃少量水果,一般每天100克左右,但需注意血糖和尿糖的变化。
适量运动锻炼并持之以恒。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要遵循因地制宜、方便有效、轻松愉快的原则,如散步、垂钓、打太极拳等,改善身体各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马英丽提醒“糖友”们,平时还要定时进行血糖检测并做好记录,准确掌握自身情况,科学调整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血糖保证健康。如果发现血糖数值波动较大,身体不适感比较强,便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