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白县鹦鸽镇柴胡山村的44户贫困户,每户收到了柴胡山村食用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发放的850元投资收益“红包”。去年,该村7名党员能人带头流转土地,建成6个黑木耳种植大棚,全村44户贫困户入股3.5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是我市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
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这也是制约许多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解决贫困村因缺少资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规模不大等问题,2017年,我市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耕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和固定资产、经营设施等要素,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和农民,通过兴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等方式,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为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我市制定了《宝鸡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让我市农村“三变”改革有章可循。经过前期探索,在全市设立了“三变”改革试点村,初步形成陇县温水镇火烧寨村“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引领”模式、岐山县雍川镇宣旗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特色产业 +贫困户”模式、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党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等,为全市农村“三变”改革和产业脱贫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252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占试点村总数的88.7%,115个村完成了成员身份界定和股权量化工作,25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推进“三变”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