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要有志气了,啥事都能干成。要不是村干部和帮扶干部鼓励我、支持我,我怎么都想不到自己能靠养牛脱贫!”1月8日,高新区千河镇产西村贫困户蒲锁鱼和记者聊起养牛产业时,连说与村干部、帮扶干部强化扶志工作,激发脱贫动力分不开。
蒲锁鱼患有心血管疾病,前几年做手术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因为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孩子还在上学,只能靠妻子务农来维持生活,2016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蒲锁鱼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富了起来,而他自己却因为身体问题,致富没有门路,这让蒲锁鱼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村干部、帮扶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先后多次上门找他谈心,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重新振作起来;又结合蒲锁鱼以前养过牛的实际,帮他制定了以发展养殖业为主,务农、家庭副业为辅的脱贫办法。看到致富有了门路,蒲锁鱼干什么都有劲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蒲锁鱼建起了能容纳40头肉牛的牛棚;在帮扶干部的协调下,他贷款5万元,加上1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先买了10头牛。高新区相关部门还定期安排人员上门做防疫和肉牛养殖培训指导,帮他提高养殖技术,蒲锁鱼的养牛产业越做越红火。
记者采访时,蒲锁鱼正在牛棚给牛喂草料。他对记者说:“上个月刚卖了6头牛,一头牛能挣2500到3000元,光靠养牛一项家里就能脱贫了。现在栏里还有20多头牛,以后我还想把养牛规模扩大,带领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村委会主任杨拴平介绍,蒲锁鱼养牛脱贫的例子在村里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不少贫困户来到他家参观学习,今年已经有3户贫困户打算发展肉牛养殖。本报记者胡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