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儿有座桥,它可是鲁班设计、建造的。”在太白县黄柏塬镇核桃坪村,村民说起距村子不远的偏桥子时都会自豪地介绍它的来历。果真是鲁班建造的吗?近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发现只是建桥人姓氏的巧合。
傥骆道始通于三国,是穿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汉中的捷径。傥骆道在太白县境内的黄柏塬段,沿湑水河上行至原始森林,有一个以桥为名的地方,叫作偏桥子(也叫扁桥子)。
为了探明村民所说的桥是否由鲁班所建,在黄柏塬原生态风景区工作人员小李的陪同下,记者一行沿湑水河上行寻找偏桥子遗址,首先发现的是一块墓碑,上面镌刻着“皇清待赠高母大闺范鲁老孺人之坟墓”的文字。这里不是驿站,更不是店家、作坊的遗址,墓地选址令人不得其解。再往前走,就看到“开天关”石崖了,它仿佛是一面大石门,扼守在雪岭子之下、湑水河边。河道里一块巨石上面的一排圆孔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小李赶到对岸观察,他刚攀爬到“石门”旁边,就发现在“石门”前的另外两块紧密相连的大石头上,赫然出现了纵向排列的圆形石孔。大家从南岸赶到北岸仔细观察,发现南岸下边的大石头上,又有两个和北岸一样纵向排列的大石孔,而把这些凿在大石上的孔,用桥板相连起来不就是桥吗?连接石孔的桥面不是直接的南北走向,而是在经过河道中间的大石头时,有一半桥顺着河流方向向西边偏转了,成了“偏”方向的“桥”。
当地村民都说“偏桥子是鲁班设计、建造的”,但却都说不上个子丑寅卯。核桃坪村本地没有姓“鲁”的住民,也没有姓“高”的住民。“皇清待赠高母大闺范鲁老孺人之坟墓”碑文上的高姓、鲁姓,都是外来的,有可能是一位姓鲁的大师建造了偏桥子,与鲁班同一个姓氏,也许是出于对鲁班的崇拜,当地人将这座独具匠心的偏桥子误传为鲁班所造。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朱光祖撰《重修湑水河石桥碑》,记述了重修偏桥子、傥骆道的事情,遗憾的是石碑毁于上世纪70年代。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久昌曾对此做过调研,他也证实了此碑的存在,鲁班是春秋时的鲁国人,他生活的年代比傥骆道出现的年代早几百年,偏桥子估计不是鲁班造的。本报记者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