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蒲城石羊道情: 声声吟唱飘古韵土沃根深自芳华

2018-01-12 08:07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杨晓妍

“鱼鼓本是一根竹,出在深山长在峪,排山倒海为道器,鲁班注定二尺六……”年近七旬的非遗传承人王宏义手里敲着鱼鼓,脚踩着自制乐器正在弹唱着一曲蒲城石羊“道情”,唱腔舒缓悠扬、古朴独特,唱者声情并茂、令人陶醉。

蒲城石羊道情,是一千多年前盛唐道教音乐的“活化石”,又是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曲艺艺术。对于这门古老艺术的历史渊源,有着如此的说法:一说它和道教“八仙”有着莫大的联系。据老一辈艺人说,道情表演所需的乐器,均和八仙所使用的法器有关联。韩湘子、张果老都爱好音乐,韩湘子经常手持竹笛吹奏乐曲,张果老经常背着“鱼鼓”“简板”。这一说法无从考证,似乎从一些表演的曲目有所佐证。“石羊道情表演内容主要以八仙居多,比如《湘子拜寿》《杭州卖药》等,戏曲唱得人物是韩湘子、吕洞宾。”二说相传在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认为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是李氏同宗先贤,十分崇信道教,将道教奉为国教。道士们传经布道,为了加强效果,将宫廷音乐谱写成法曲说唱表演,故称道情。唐五陵在蒲城筑陵的百余年间,作为“奉先”的京兆之地,法事道场频繁,道情演出十分活跃。唐以后,道情艺人们散落于水陆码头石羊一带,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的石羊道情。换言之,“道情”其实是道教传经布道的戏曲,亦称道歌或道曲,起源于唐教坊之法曲,多被道家用于宣讲宗教道德、法规、因果报应等,流传于唐明皇李隆基泰陵附近的蒲城县东陈镇、孙镇、洛滨镇,集中于石羊、东陈、南新、六畛、白起寺五个村,面积约为百多平方公里。

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宏义,本是学乐器出身,17岁正式开始学习石羊道情。那个时候,石羊村的村民人人都会唱上几句道情。那时候的王宏义,由于年纪小、资历浅,也只能担任乐器演奏的“配角”。不过,喜爱石羊道情的他,趁着跟随班组外出表演的机会,时常暗自观察和揣摩表演中的门道,勤学苦练。时光荏苒,此时的他,早已是吹拉弹唱样样行,石羊道情的过往也印刻于心。

王宏义说,石羊道情有戏类和曲类之分,通常把历史上有歌颂价值的真人真事都编为戏,修道成仙的内容叫“神戏”或“正传戏”,把社会一般底层人物为内容的真人真事叫做非正传戏。传统剧目有200多个,目前只剩下12个。如今,时常演出的曲类剧目有《隔门贤》《合家乐》《响棒槌分家》《缝袍子》《三怕妻》《郭举埋儿》《冯爷娶妻》《秃子闹房》等;戏类则有《八佩拜寿》《杜康造酒》《八岔诗》等。“石羊道情的唱腔曲调归为‘九腔十八调’,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八腔十一调,‘帮腔’让石羊道情区别于其他戏曲。”采访中,王宏义告诉记者,“帮腔”又称为“拉坡”,对演出起着加强情感、烘托气氛的效果,并有给演唱者缓息的作用。

“哗啦啦三才板热闹喧天,口品着一根笛胡琴四弦”,这是石羊道情脍炙人口、久传不灭的真实写照。要说石羊道情风格独特,不单体现在唱腔上,更体现在伴奏所使用的乐器上。石羊道情有“八人共掌九样乐”之说,分为击打乐器和丝弦乐器。其中,击打类乐器包括:鱼鼓、碰钟、简板、三才板和云锣五种乐器。这些乐器的构造、尺寸比例、演奏方法都和一定的神话传说有关。

“鱼鼓是咱们石羊道情乐器中的魁首之乐器,是用筒状的竹节、蒙上鱼皮制作而成。拍击之声浑雄而清雅。”王宏义说,鱼鼓其实是道教法器,只有在道教仪式时才出现。鱼鼓演奏,讲究很严格,它的声响超过所有的乐器,艺人们在传授曲谱时不念丝弦乐器,而把鱼鼓的声响念在前面,把丝弦乐谱加而代之。“碰钟是铜制品,是把两个铜铃分别固定在一个“U”形的木柄两端,用其中一个铜铃的边沿碰撞另一个铜铃的铃面,这又叫做水子(音译),鱼鼓和碰钟是由一人所操作。”简板是用竹制作而成的,简板的上端呈弯状,在弯处又各系一个小铜环,是道教“法器”。简板是道情戏的指挥乐器,又是体现道情风格的主要乐器。有“排山倒海的鱼鼓,降龙伏虎的简板”之誉;三才板是用枣木或槐木制成三个长短粗细一样的木梆子,如同梆子戏的梆子一样,演奏时一只手握两个,前端分开,另一只手拿一个在其尖端碰打,如拉坡时置其中间快速抖动。“三才”取自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核心理论,寓意天地、人和谐的节奏与韵味。

回首蒲城石羊道情发芽、生长的数千年漫漫岁月,鼎盛时,蒲城县各地的10多个石羊道情班社轮番上演,竞技争雄。时间更迭,热情未减。在当地,石羊道情深受欢迎,无论结婚、过寿等,都会请“道情”。在1943年9月间,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母亲孙一莲忧郁病逝,归葬于蒲城孙镇甘北村,石羊村道情班社受邀悼念演出。因国难当头杨虎城被囚未归等原因,杨母的葬礼隆重而俭朴,石羊道情以古老道教音乐撼天动地的艺术效果营造出了泣天地、惊鬼神的悲壮气氛,深受原国民政府审计部部长李元鼎、西安易俗社社长李约祉的赞扬和好评,李元鼎极为惊讶地说:“想不到在这偏僻农村,竟还有这样高雅感人的戏曲,奇迹,奇迹。”

千年来,石羊道情土沃根深自芳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石羊道情的兴趣越来越淡,曾经辉煌的道情渐渐隐没衰退,鲜有再在公开场合表演甚至哼唱。“‘文革’时,石羊道情几乎中断了,没有人唱,也没有人听。虽说从20世纪80年代初,石羊道情重整旗鼓,先后拿了不少县市奖项,可终究了解它、关注它的人还是少啊。”直到有一天,王宏义忽然发现,以前班社那些唱戏的老人们,陆续逝去,他成了村子里为数不多了解熟知石羊道情的表演者。

“可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折在咱手里了。”王宏义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做些什么。在他的积极申报下,2001年石羊道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他作为唯一的传人,背负起了传承、保护和发扬石羊道情的重任。他组建成立了蒲城石羊道情艺术团,吸收爱好戏曲的人员成为团员,手把手教成员们学习。除此之外,在东陈中学校长的邀请下,他每周都会去学校授课,将自己总结的从艺之道传授给感兴趣的孩子们,“其实不一定要求孩子们唱得特别好、特别专业。主要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们培养这样的兴趣和爱好,从娃娃抓起,咱们的石羊道情也有救了。”

2016年元旦,蒲城重泉古镇正式开放营业。这对于王宏义和他的团员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推广宣传石羊道情的好机遇。蒲城石羊道情艺术团的团员们扎根在此,一起按照节目单的安排,吼秦腔,唱迷胡,但更多的还是表演石羊道情。他们的观众,主要是重泉古城的游人。“这样一来,艺人们也有了固定的收入,更能专心地表演、排练,利于道情的发展。咱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力气传承给后人。”

一支竹筒,两片简板,唱一次很容易,难的是唱一生。愿这份执著,有人知,有人懂。

全站热点
凤翔县范家寨镇为贫困户减免存储费——销售巧打时间差苹果价高收入增

2018-01-11 18:34阅读

高陵:养鱼不换水 种菜不施肥

2018-01-11 09:22阅读

未央区中小企业促进局召开全体党员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2018-01-10 13:03阅读

洋县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2018-01-09 11:49阅读

蓝田副县长高建周带领相关部门检查滑雪场安全生产工作

2018-01-08 10:36阅读

市公安局刑警支队:23100元爱心款捐给患病女孩

2018-01-06 08:26阅读

第二届“三秦悦读”主题征文活动评奖结果揭晓

2018-01-04 20:0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