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一位脱贫村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

2018-01-05 11:32  汉中日报

本报记者 何大龙 文/图

李波(右)向陈小华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帮扶干部李波帮我建起了新房,给我媳妇和儿子找到了工作......”1月3日,南郑区阳春镇杜家湾村村民陈小华通过本报新闻热线,满是感激地讲述着他在包扶干部李波的帮助下,建起新房、妻儿就业,最终脱贫的事情。

当日,记者来到杜家湾村一组陈小华的新家。1间堂屋、2间卧室、1间厨房,60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里,堆放着粮食、柴草、农具,贴着精准脱贫明白卡、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单、联系卡。虽然没有装修和新型时髦的家具家电,甚至一些木墩还“担负”着凳子的功能,但这个新家对陈小华来讲,既充满了曲折,又甜到了心里。

2012年,50岁的陈小华不慎摔了一跤,由于未及时诊治,右腿行走功能严重受损,自此失去了重体力劳动和四处打工的能力。2016年,一直在阳春镇某砖厂拉砖坯的妻子又因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失去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难以继续供儿子上大学。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他家的土坯房,裂开了拳头大的口子,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困难之际,他家被定为贫困户,迎来了80后阳春镇镇政府包扶干部李波。

“2016年、2017年,为了我家住房的事情、媳妇和娃工作的事,李波和村镇上可没少操心、少跑路。”陈小华说,由于他家的土坯房属于严重危房,安全隐患极大,必需进行集中安置,但想着搬出去后距离庄稼地远、无生活来源,他便很难接受。对此,李波一方面将这些困难,如实地向镇、区两级政府作了报告,并为他家落实了每人1.5万元的异地搬迁款,在村上划下地基,帮助他建起了6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平房,另外,还协调了700元的临时救助款,再建了一间用于做饭和存放杂物的偏房。

此外,为了使陈小华尽早脱贫,李波还通过阳春镇镇政府、南郑区人社局,让他的妻子在高台中学的食堂帮工打杂,为他大学毕业的儿子联系到了一家西安企业就业,有了稳定收入。

而谈到这些,李波只是淡淡地一笑表示,作为一名帮扶干部,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全站热点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通过国考

2018-01-05 09:36阅读

周至县委杨书记深入陈河镇检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2018-01-04 16:22阅读

今年安康市外资项目成绩喜人

2018-01-03 20:05阅读

雁塔:把一切工作从细微之处做好做实

2018-01-02 15:57阅读

商州精准发力打好现代工业攻坚战

2017-12-30 12:15阅读

石泉 “儿童之家”获好评 成孩子的“温暖港湾”

2017-12-28 20:05阅读

全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会议提出——确保农民工过个好年

2017-12-27 20:5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