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怀宇
12月22日上午,阳光虽好,寒风不减。刘莲蓉穿着厚厚的冬装,脚步匆匆,走向村里的一户人家。这个村是太白县靖口镇散军塬村,一个秦岭腹地的小山村,全村现有人口103户,在册贫困户33户,扶贫压力不小;她要去的这户人家是贫困户,刚搬进新房,她要去了解这家人生活上还有哪些困难。
膏药成了她的必备品
走访贫困户,是刘莲蓉的必修课,了解每个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记录需要解决的问题。徒步走山路,一趟下来,裤腿鞋袜不是被露水打湿,就是沾满了泥土。
冷硬的山风,已经让这位城市女人的脸上,出现了当地人因气候不好而形成的“山里红”。刘莲蓉并不太在意自己的面容,反正啥美容品在这里都会失去作用。从今年4月起,她来到这个小山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年近半百的女干部,还驻村扶贫哩。”一些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刘莲蓉却坦然一笑了之。心想:女干部咋啦,年龄偏大又咋啦,不信干不好。
想归想,做归做。刘莲蓉驻村一个月后,身体倒还扛得住,就是两个胳膊经常疼得抬不起来。她稍作休息,贴上伤湿膏再接着干。从此,膏药成了她的必备品,背包里时常装着,天天要用。
刘莲蓉原本是市农业局的一名干部,在农说农,她深知“产业脱贫”的责任与作用,可是村上的现状令她夜不能寐。全村的贫困户除个别因大病和重度残疾致贫外,大多数人存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消极思想,等、靠、要、懒思想突出,扶贫阻力比较大。
扶贫先扶志。刘莲蓉带领队员多次入户座谈,根据各自情况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确立脱贫产业和目标,激励他们抓住机遇,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同时,在市农业局的支持下,村上挂牌成立“雨露”扶贫夜校,制定了从实用技术培训、扶贫政策宣讲,到家庭美德、励志教育等一整套培训计划,并邀请全市优秀职业农民代表现场讲述创业过程,用农村的实例、用接地气的言语,感化贫困人员,激发他们的脱贫斗志。
来到村上就是村上一员
近几年,散军塬村三大传统特色产业,虽说有了长足发展,但也遭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架豆种植,由于重茬播种,病虫害日益频发;花椒种植,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甚至出现了种椒的还没有摘椒的收入高;核桃产量不稳定,而且价格较低。加之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缺乏劳动力、缺乏农业技术,当地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比较多。
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提升质量效益,成为当地每一位扶贫干部的心头事。刘莲蓉自驻村以来,全力协助村委会和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与镇村干部团结协作,处处身先士卒,挑重担、担重责。在划片包干时,她主动将交通不便的二组贫困户列到自己名下。她带头加班加点,牺牲了许多节假日,从不抱怨。她说,来到村上就是村上一员,不论分内分外、大事小事。
刘莲蓉给当地镇村干部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刘队长见到村民,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困富有,都会满面笑容,嘘寒问暖;没有任何架子,更没有城市里来的优越感;“叔”“姨”“嫂子”“大姐”,这些称呼常挂在她嘴边。
引进4个脱贫产业项目
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今年,全村共引进了4个脱贫产业项目:传统优势产业补助项目、蔬菜交易大棚项目、中华蜂产业园项目、合作社提升项目,共计争取项目资金214万元。目前,产业补助项目资金全部到位,带动贫困户发展架豆、药材种植、土猪养殖,增加收入近30万元,户均增收近万元。蔬菜交易大棚已于8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方便了村民在家门口集中售卖农产品。中华蜂产业园项目已经完成一期建设,养殖中蜂1000箱,年产值可达20万元,将为每户贫困户带来1000多元分红。总之,通过这些项目的带动,每年将为每户贫困户增加收入超过5000元,并且还能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
贫困户张宝苍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他当着众人的面算了一笔账:今年种植架豆净收入超过1.5万元,在公益性岗位上每月领工资1500元,补栽了两亩花椒……贫困户柏保存在新房贴了一副对联,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乔迁美厅步步起,喜居层楼节节升。
散军塬村由于地理原因,一遇到雨天,生活用水便浑浊不堪,做饭、洗澡都成了问题;从宝鸡到村上,需要来回倒车辗转四五个小时……这些困难,刘莲蓉不但一一克服,而且工作热情不减、扶贫信念不改。她说:既然来了,就得干点实事,不然对不起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更对不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