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通讯员 沈奕君
一个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人口只有23.6万人的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却创造了十几个国字号品牌:从鼓励土地流转,到美丽乡村的标准制定;从推广社区工厂,到全国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15年来,陕西省平利县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响当当的名县。
作为陕西最边远的贫困山区之一,是什么造就了平利的兴盛和奇迹?熟知平利县的经济学家、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是党建,是智慧,是情怀,是精神,是担当,是拼搏,更是新发展理念,是系统化思维,是超前规划,是顶层设计,是不忘初心,是敢为人先。
平利县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产业,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从而使新发展理念在平利落地生根,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精准扶贫精准发力
2011年,平利被列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十二五末,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贫困人口44811人,贫困发生率22.4%,个别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2017年,全县贫困对象有14811户38212人。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人口多,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利县县长陈伦富说。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任务,平利县应该如何切入?
锲而不舍抓党建,以党的政治优势,点燃、激发、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心力。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平利始终将党的力量时刻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发展局面。我们在全县79个贫困村,成立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统领四支队伍,组成了一支能打善战的铁军。郑小东说,平利县以支部+X+贫困户这一精准扶贫模式为抓手,开展了学、亮、比,争、创、出大比武,出台了《关于实施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落到了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的身上。
脱贫攻坚打胜仗,基层干部辛苦了正阳镇龙洞河村老人张光德清唱着花鼓,喜气洋洋。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她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张光德以前的家悬在大巴山深处,孤身一人,生活拮据。了解情况后,镇党委、政府和包扶干部迅速拿出了精神帮扶和精准扶贫方案。暖人的关怀很快让老人有了过好日子的信心。在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蒋军的帮扶下,今年,张光德种了2亩茶园,养了10只土鸡,6头土猪,一年收入保准超过1.5万元。
54岁的万勇,是平利县长安镇财政所的一名干部。2016年,他被选派到中原村抓脱贫攻坚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今年又被选派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双杨村。虽然父亲年迈,自己和妻子都患病,但工作起来,万勇真有点拼命三郎的味儿!平利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俊介绍。在平利县,像万勇这样沉下身子大干苦干实干的党员干部不胜枚举。这些干部脑子活,思路新,点子正,善总结,他们一进村,就受到群众的真心欢迎。陈俊说。
平利县把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产业构建这个牛鼻子上。一方面,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除了绞股蓝和茶叶等主导产业外,平利县还立足生猪、魔芋、林果、水产等五大产业,将主导产业与小众企业相结合,做到贫困户全覆盖,使贫困户收入得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社区工厂、产业联盟和新 业态等特色产业体系,促进就业脱贫和产业脱贫。
长安镇双杨村第一书记卢深坤介绍,镇里为了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培育了一批吹糠见米的短平快项目。为解决产品销路,他们一方面组建了产业联盟,回收贫困户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触网后变成农商品。西河镇磨沟村是镇里脱贫难度大的村庄之一,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不仅壮大了产业,破解了融资难题,更重要的是带领贫困户走出了一条利益共享、产业脱贫的新路子。现在,在磨沟村享受三变改革红利的贫困户共有111户。
春华秋实。社区工厂的脱贫经验,被确定为典型扶贫案例,并在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中,荣获优秀项目奖和最具人气奖今年二三季度,在陕西省脱贫攻坚交叉考核中,平利县连续两个季度全省排名第一。靠的是什么?陕西省委副书记毛万春感慨地说:靠的就是精准方略、绣花功夫,就是苦干实干、作风过硬,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是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绿色发展的美丽答卷
穿行在秦巴山区的平利乡村,格子窗、灰白墙、小青瓦式的徽派特色民居,依山就势,整齐划一,美如画卷。平利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5.6%。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着力打造以产业美、城乡美、生态美、生活美、风尚美为内涵的五美平利,平利县交出了一份绿色发展的美丽答卷。
多年前的龙头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这里兴起了茶业观光园,办起了农家乐,建成了小客栈,群众坐在家里点票子。龙头村也因此成为一个集国家3A级景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名村。
2012年,在首届中国最美乡村评选推介活动中,平利县一举跻身中国十佳最美乡村。2013年,又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6年,平利县的美丽乡村标准,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一部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予以发布实施。平利县长安镇、长安十里茶园和三里垭村,也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小镇、中国美丽田园和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网上蹚出脱贫致富路
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平利县,如何突破区域掣肘,如何开启新动能,让偏远的山区搭上电商这辆新时代的顺风车?
2014年,平利县开始酝酿一场关于互联网+的头脑风暴。从零开始,两年的时间,平利就通过互联网+把电商做到了全国,并夺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
平利绞股蓝既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更是被定为国家标准。如何让平利的这个金蛋蛋更多地造福乡梓呢?这让已搭上互联网+快车的平利县兴强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新强思谋很久。过去,余新强只是平利县的一个普通茶商,通过茶叶店、批发市场销售绞股蓝,年收入也不过几万元。2008年触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这两年余新强的网店迎来了发展黄金期,销售收入年年攀升,今年预计总收入将超过6000万元。2015年,余新强成立了兴强电商绞股蓝专业合作社,并采取电商+专业合作社+绞股蓝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促进了电商和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目前,合作社已经带动1120户农民增收,其中贫困户206户。
为推动电商快速健康发展,平利县先行先试,制定出台了《平利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实施方案》和《平利县农村淘宝项目实施方案》,设立了500万元的电商发展专项基金,形成了龙头电商顶天立地、中小电商铺天盖地的县域电商发展格局,在网上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今年以来,平利县启动电商精准扶贫示范点28个,30家电商企业与1375户贫困户签订了电商扶贫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今后,我们将抓好体系建设等,力争到2020年实现电商交易额20亿元,把平利县打造成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示范县。陈伦富信心满满。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