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蒲城讯(记者徐蕊通讯员连新平)今年以来,蒲城县积极念好“四字诀”,进一步统筹整合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镇(街道)包村干部和贫困村“两委”班子成员“四支队伍”工作力量,使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精准发力助推脱贫攻坚。
一“选”:拓宽视野,选优配强队伍力量。选准第一书记是基础。蒲城县委严格按照组织程序,从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出作风好、能担当的优秀后备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派什么样的人,努力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先后选派第一书记141名;选优工作队员是支撑。在全县参与包村扶贫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通过考察选出388名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脱岗驻村开展工作;选对包村干部是保障。针对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帮扶力量薄弱的问题,以基层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标准,坚持把知农村、懂农民、愿奉献、能作为的本土“老乡镇”选进帮扶工作队,充实帮扶力量;选好村干部是关键。围绕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实施“能人治村”战略,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能人、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优秀青年中,择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今年以来,共对11名村党组织书记、26名村党组织委员进行了调整,进一步筑牢了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二“育”:多措并举,为帮扶队伍充电蓄能。蒲城县委通过第一书记参加镇(街道)机关例会,增强其农村工作经验,提升基层工作水平。同时,将网络党校学习对象拓展到村“两委”主要干部,按照“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量身定制培训“菜单”,提升履职能力。采取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现场观摩“2+1”教育模式,围绕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扶贫政策、“党支部+产业”、“三变”改革等内容对“四支队伍”进行专题培训;创新方式,提升培训效能。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在邀请省市专家进行现场讲授的同时,组织全县“四支队伍”在本县党建规范化示范点和产业脱贫发展示范点现场观摩学习。组织全县50余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第一书记赴马栏接受党性教育;创新开办“智力扶贫课堂”,实施“保姆式”精准培训。通过下达课程菜单和师资任务,采取集中讲授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优选讲授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全县贫困群众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目前,已开展培训9期受益800余人次。
三“管”:强化管理,力促帮扶提质增效。坚持把明责、督责、考责贯穿于精准扶贫全过程,在锤炼干部过硬作风中,全面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严格落实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明确第一书记工作职责。统筹使用实地检查、微信签到、电话查岗和交叉检查等方式,对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日常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目前,40名第一书记因未能按时到岗履职、群众意见大等原因被列入负面台账管理,对12名第一书记进行提醒谈话;严格落实坐班值班、“三联三包”等制度。加大对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追责问责力度,对不能胜任或是履职尽责不力的,及时予以调整;加大脱贫工作考核权重,将“脱贫攻坚”工作占比由2%提高到8%。推行村干部“一月两次暗访,一次联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评先树优和绩效补贴挂钩,将排名靠后的村干部绩效补贴作为“优秀”等次村干部的奖励,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四“用”:搭建平台,增强帮扶队伍工作积极性。坚持把“四支队伍”工作成效与“三项机制”挂钩,对脱贫攻坚期间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评优树模,提拔重用。2015年以来,46名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同时,充分运用“三项机制”,将1名党委书记调整至县脱贫办任职、1名第一书记提拔到镇任党委副书记。同时,对村“两委”主要干部、优秀第一书记及致富领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今年表彰奖励优秀党组织书记19名,优秀第一书记22名。在县电视台开设《脱贫攻坚在行动》专栏,定期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让帮扶干部学有目标、做有榜样。通过正向激励,全县帮扶干部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干事创业热情不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