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梁大川)社区工厂是移民搬迁工作倒逼的产物,也是移民搬迁工作的必然选择。因为,就业创业、兴业致富问题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难题。搬得出后,要真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搬迁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生存资源接续、社会关系重构和生计能力提升。为此,我市针对搬迁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聚集和搬迁安置社区空置房屋的实际,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先业后搬的工作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
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工厂136家,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5000余人,在岗从业人员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就业2000余人。社区工厂已遍布全市各个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呈现出了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良好态势。其中社区工厂发展势头最好的平利县,通过优化资源要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创办社区工厂35家,辐射全县11个镇、20个集中安置社区,吸纳搬迁群众就业1800人,带动贫困户就业6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城关镇药妇沟安置社区今年5月被人社部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是陕西唯一入围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给予报道。
创办社区工厂,面临着资金、厂房、产品、市场等问题:一是发展年产的问题。二是谁来领办的问题。三是工人如何培育的问题。四是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问题。我市在实践中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一是选好项目。二是实施能人返乡。三是加大政策扶持。通过发展社区工厂,着力发挥六大作用:一是提升生存能力。二是重构社会关系。三是实现资源接续。四是维护社会稳定。五是提升人口素质。六是推动社会发展。
在如何建立可复制的机制和模式方面,我们以发展社区工厂、壮大集体经济为契机,以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引领,确保就业优先为原则,通过每年举办社区工厂产品展示和展销、项目推介签约、社区工厂发展论坛、社区工厂技能大比武等活动,切实丰富社区工厂内涵和载体,形成安康移民搬迁社区工厂品牌。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在招商引资、用地保障、市场准入、政策扶持、后续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努力让社区变工厂、社区变景区、社区变市场;努力让社区工厂走出社区、走出县城、走出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