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咸阳周海燕
曾几何时,德德玛那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许多人从红领巾时代醉到了霜染两鬓。不记得什么时候,乌兰托娅的《高原蓝》红遍大江南北。一个多年的梦慢慢升腾:梦里的大草原,风吹绿草遍地花;蓝天白云下,牛羊好似珍珠洒。雄鹰凌空翱翔,百灵鸟与油菜花自由的歌唱——
骏马跃起的地方
尽管做了不少功课,当我们带着《看中华——大型采访》的重任,飞抵祖国版图火红的鸡冠上,望着海拉尔的繁星点点,和沿途那些极具民族特色的雕塑,我们这些久经沙场的“老”记们,心却有点怯了:草原的美丽到底在哪里?游牧文明的遗存能找见吗?千年的变迁给这里留下了什么?
多亏遇见了呼伦贝尔日报社两位同行。文艺副刊部的丁凤泽主任祖上闯关东来到这里,提起呼市(呼伦贝尔市)的人文、历史、地理,他如数家珍。要闻部的邱春凤主任是呼伦贝尔土著,在她的记忆里,同事酒后如痴如醉的《往日时光》是最迷人的。夜幕中,这位美女主任领着我们徜徉在伊敏河畔,谈论着海拉尔,谈论着大草原。
时空穿越的缝隙由此打开。
大草原的魂魄,是如繁星般点缀原野的牧民,伴随牧民走遍天涯的,是驰骋的骏马和洁白的牛羊。数千年间,3000多条脉管般交织的河流和500多个形同日月的湖泊,滋润着这片25万平方公里的原野。当牧民们的先祖举着矢箭追随虎豹熊罴走出大森林,就被眼前水肥草美的大草原吸引住了。于是,骏马开始在天地间任由驰骋,牛羊随水草云彩般流动。呼伦贝尔博物院的墙上,镶嵌着史学家翦伯赞的一段著名论述:呼伦贝尔草原,一直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这些游牧民族在向前迈进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直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合之内为一统。”呼伦贝尔大草原牧民的记忆里,还处处遗存着大汗的练兵场、屯兵处等痕迹,成吉思汗广场那匹凌空欲飞的战马就是例证。于是,一个“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的游牧民族,再也不仅仅“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手擎猎猎旌旗跨着飞驰的骏马,为了土地、人口、食物,为了不再被吞噬,长刀挥舞箭羽奔射气冲霄汉。滚滚烽烟伴着铁骑铮铮燃至崖山,漫延到黑海边。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史上谱写了一个个传奇,演出了一幕幕活话剧。
沙俄蚕食的痕迹掩盖在茫茫原野,海拉尔的侵华日军要塞已成地下遗迹。火红的鸡冠富饶辽阔,也是强敌垂涎之地。随风摇曳的绿草野花,每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场场血雨腥风,叙述着草原民族抗敌守土的刚烈与威武。在鄂温克博物馆大门口,海兰察的铜像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这位鄂温克民族的英雄,依然身披铠甲手握长枪,深情地凝望着前方无际的草原。
牧歌悠扬的家园
巴彦胡硕是个能看得见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弯曲的河流与肥美的野草,半抱着一个浑圆的山冈。那个著名的敖包,在猎猎作响的禄马风旗拱卫下,已经神圣地肃立了200多年。当年,《敖包相会》从这里唱响,如今这里游人如织。山冈四周仍回响着优美的旋律,不远处年轻伴侣在马背上追逐驰骋。许多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已不单是欣赏大草原的美不胜收,而是要对着敖包许下心中一个默默地祝愿。
“人都说高原高,人都说高原险,高原上有一片,纯净的蓝天。人都说高原红,人都说高原蓝,谁知道高原上那朵蓝,她是阿妹的衣衫。人都说高原美,人都说高原蓝,谁知道蓝天下那汪泉,她是阿妹的双眼……”乌兰托娅用她秀美悠长的歌声,赞美着生她养她的大草原,赞美着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呼伦贝尔,已成为多民族共同的家园。在这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42个民族和睦相处。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回、朝鲜、俄罗斯……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8个民族乡(苏木)中的14个都在这里。千年的风雨历程已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和睦相处,互相提携,已经融为相互守望的一家人,用勤劳与汗水装扮着美丽的原野。
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的呼伦湖碧波荡漾,蓝天下仿若一块宝石,镶嵌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呼伦贝尔就成名于呼伦、贝尔两大姊妹湖。蒙古族司机小董告诉我们:前些年的呼伦湖水面内缩,湖边都成了卡丁车游乐场。他说,经过多年的环境恢复,如今的呼伦湖湖面,最起码向周边延伸了一华里。小董说的那个卡丁车游乐场里有个凉亭,如今已成了湖中小岛上的美景。8月正值旅游旺季,湖里的水清澈凉爽,拂过的风轻柔如纱。据湖边烤鱼摊的老板说,在这里如果有一杯度数不高的呼伦贝尔,再加上湖水烹制的鱼虾野味,慢慢嚼嚼慢慢咽下,那才叫一个香呢,味道能一直飘到几十里外的扎赉诺尔街巷里。不过唯一遗憾的是,直到离开呼伦贝尔,我们这些旱鸭子也没见到东北菜馆老板娘说的那个狗鱼长啥样,会不会是狗头鱼身或者能汪汪一两声呢?
随风飘扬的梦想
呼伦贝尔地处祖国边陲,北西紧邻俄罗斯、临蒙古国,边境线总长达17000多公里。在这里,光国家级通商口岸就有8个,其中,满洲里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此外还有阿日哈沙特、黑山头、室韦、额布都格等。2016年呼伦贝尔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就达26.52亿美元,开放的姿态带来了丰硕的果实,也对牧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沿着满洲里向东北方向延伸,有一条不大宽阔的边境公路。公路一边,是中俄尼布楚条约设定的界河——额尔古纳河,河水蜿蜒流淌宁静如镜。公路的另一边,则是茫茫的呼伦贝尔草原。岸边连片的草海随风舞动,远方布满异域风情建筑的俄罗斯小镇清晰可见。黑山头古城距离边境公路不远。蒙古汗国时期,这里曾是成吉思汗其弟拙赤·哈撒尔封地。如今的黑山头,已是年货物吞吐量达150万吨的国家一类口岸。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领略彩带河湿地的惊艳,还能有幸一睹草原落日的壮美。爬上不高的山丘,一只猎鹰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蹲在木桩上,对来来往往的游人扮出副憨态可掬的神态。恰逢盛夏八月,山丘间的原野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含苞欲放,金灿灿的花与绿茵茵的草相互衬托,真让人有了一种“掬一瓶纯黄的色浆”冲动。
置身呼伦贝尔,你能隐隐感到草原深处一股久旱逢雨般的激情正在勃发。水肥草美、长风当歌。大草原以牧为生的传统,默默经历着变革。
当牧羊人的坐骑换成了时尚便捷的摩托车和汽车;当点点落落的蒙古包旁竖起了发电的风车和太阳能电板;当勒勒车变为接待游客的活动板房;当骑射术成了必不可少的游乐项目;当骏马在游人面前变得温顺可爱,金帐汗作为祖国最北部的影视城,多部蒙古族题材的影视剧,从天空、从铁路公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阿里河边花似锦,呼伦贝尔草如茵”。今年正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作为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北方旅游资源最集中和多样化的地区,呼伦贝尔已陆续获得“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之首”“中国十大新天府”“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国际旅游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亚洲休闲胜地”“中国网民最关注的十大旅游城市”“中国活色生香的十五大都市”等殊荣。依托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坚持生态立市、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全生态之旅——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观光游”“游牧民族的朝圣地——寻根祭祖、朝圣祭祀游”“和谐自然的心灵之旅——森林、牧场、庄园、小镇度假游”“民族风情魅力之旅——少数民族家庭自助游”“五彩呼伦贝尔民俗体验主题游”“冰雪运动体验游”一系列富具民族特色活动的推出,呼伦贝尔正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乃至国家重要的休闲旅游胜地、北疆开放的龙头、自然生态屏障、平安和谐家园。
草地上绽放梦的花蕊
蓝天上飞翔新的翅羽
一次次往返情系草原
海角天涯梦连着你
敖包上飘荡吉祥的旌旗
牧场上弥漫着草原的香味
一次次来回魂牵草原
日日夜夜眷恋着你
心在云上飞
笑在琴声里
草原上人情最淳最美
心在云上飞
歌在银碗里
醉在草原不想回不想回
本版图片均由田社朝何桂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