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宜居的生活环境是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市区千河河堤入口沿着渭河河堤的观景道路一路向东,虽已是初冬,仍随处可见绿植覆盖着堤坡,野鸭在水中嬉戏;在千亩荷塘里,荷叶残留在水面上,颇有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这是我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的缩影。三年来,我市累计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大力实施城市大绿、三边造绿、庭院增绿、街道造景、生态湿地“五大工程”,打造“千里绿色长廊”,高标准对市区渭河两岸、18条河流进行整治和景观改造提升,建设了千渭之会等7个湿地公园,精心打造渭河“百里画廊”,实施“百湖千池万顷水面”生态工程,在我市基本形成了“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景观。
市场环境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影响群众幸福感的重要环节。家住市区宝光路的市民李侠侠,每天一大早就会去渭滨区相家庄市场买菜。市场里统一的蔬菜销售亭,让蔬菜区看起来井然有序,小吃餐饮区户户证照齐全,每个摊位前都摆放着统一的垃圾桶,地面干净整洁。李侠侠说:“从市上开始创文,相家庄市场的环境就发生了大改观,以前的脏乱差看不到了,环境变好了,卫生无死角,周围的居民对这个变化很满意。”针对集贸市场环境整治,我市下大气力,对全市大中型集贸市场进行基础设施改善,细化管理制度,使集贸市场环境整治成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创文亮点。同时,我市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五拆”工作,加快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从改善群众身边的环境做起,让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城市在变,乡村也在变。近年来,我市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给政策、出资金,从行政村入手,向中心村、普通村延伸,去年年底,我市1700余个村庄,实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依托农村环境的改善,我市再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对农村环境改善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我市在农村推进“五改”工作,通过改气、改电、改炕、改暖、改灶,将清洁能源送入农户家,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快建设农村幸福院、村史馆,推进农村“红白理事会”成立,使农村环境、乡风文明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晨练身体逛游园,暮看渭水波光粼,深感幸福指数日益提高,文明城市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城市好人”点燃文明宝鸡的温度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带动满城春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市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新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树立道德模范、孝子、好媳妇等榜样,感染身边人;丰富志愿服务,带动身边人,形成了人人争做志愿者,争当“城市好人”的社会氛围。
2017年11月7日,宝鸡人民医院两位95后护士在电梯里,抢救一名心脏骤停的病人,连续20分钟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挽救了患者生命。在周礼文化主题公园,一名骑童车的孩子不慎坠湖,孩子的奶奶为救孙子也掉入湖中,危急关头,“最帅小伙”靳晓东跳入冰冷的水中救人后悄然离去。“最美恋人”王旭东、李晨阳勇救落水者;渭滨区中滩路社区单亲妈妈王莉,11年不离不弃守护病儿;眉县常兴镇农民侯占青,11年无微不至照顾高位截瘫的丈夫;金台区90后女孩胡雅清,1000个日夜守护着“沉睡”的父亲;眉县农民严平安,13年还清了儿子生前的17万元欠款,登上了中国好人榜……三年来,我市先后已有5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在今年,市文明办向全社会征集“好人线索”时,仅上半年,就收到了49万余条信息。一位位“宝鸡好人”筑起了榜样的丰碑,更点燃了宝鸡城市温度,感染着376万宝鸡人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润物细无声的志愿者力量也不容小觑。在市民眼中,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层出不穷:志愿者组成的文明交通督导员在各个主要交通路口执勤;医院、银行等窗口单位有督导员引导大家文明排队;百个文明劝导团深入小区、楼院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耐心劝导……近年来,我市组建成立了1115支文明志愿服务队伍,30余万名志愿者深入市区各个角落,维护交通秩序,清理卫生死角,劝阻不文明行为。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行为,引导提升着市民素质。2017年8月,我市组织的“做文明有礼宝鸡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有4000余名市民主动响应、积极参与,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情暖冬日·关爱他人”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中,百余家企业捐赠现金物品总价值达350万元。主动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已经在宝鸡市民中蔚然成风。
如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梦想,心怀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升级版的美丽梦想,宝鸡人正以高昂的姿态,以文明的力量追梦前行,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