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惠晓翠常林洁通讯员王秋萌
初冬时节,临渭区双王街道办众清泉纯净水工厂内机器轰鸣,产销两旺,贫困户摇身变“股东”;脱贫帮扶工作联合会走村入户,温暖百姓心坎;“爱心企业+贫困户”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如今,“党建+脱贫攻坚”的扶贫攻坚号角吹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带着全街道办56户119名贫困群众一起决战贫困。
“巧借东风”:
企业带动贫困户直销投放成双赢
11月10日一大早,双王街道办朱王社区年近70岁的朱良政便打开大门,细心地擦拭着自家的柜台。柜台虽然不大,只有五层,但朱良政却擦了十来分钟,生怕落下哪个角落。之后,他将洗衣粉、洗衣液等洗涤用品整齐地摆放上去,嘴里哼着小曲,惬意满足。“我身体不好干不成重活,这点小买卖多亏了街道办的帮助,让我不用本钱就能做生意。”朱良政言语中流露着对于生活的希望。像朱良政这样的在双王辖区还有17户,在双王街道办和爱心企业的帮扶下,这些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小老板”,“企业+贫困户”这一扶贫模式硕果累累。
时间回到2016年9月,双王街道办结合实际,适时提出“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在与辖区龙头企业座谈后,开始进行实地调研。一个月后,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在朱王等社区的17个贫困户家中设置洗涤产品直销点,由企业制作帮扶门牌和产品货架,定期投放产品,并在每月100元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每吨销售额按1000元进行提成。贫困户不用本钱,便能在自家门前做生意。目前,已有11户贫困家庭因此脱贫。
“今年4月29日,企业为我们送来了工资,既为我们增加了收入,也为我们带去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朱良政看着自家的小生意,对脱贫和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众筹扶贫”:
扶贫联合会精准扶贫新模式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6年3月20日,双王街道办党工委脱贫帮扶工作联合会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在全街道发出扶贫帮困献爱心捐款倡议,爱心人士、辖区企业、知名人士纷纷响应。为了充分发挥脱贫联合会的作用,街道办抽调责任心强、工作敬业的12名同志专门负责联合的工作,通过走村入户和召开贫困人员座谈会,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实际想法,分类制定帮扶措施。目前,联合会已帮扶贫困家庭99户,共计花费214939.6元。
家住张刘社区的杨粉平家旧貌换新颜便得益于此。老人生病拖垮了整个家,街道办负责人走访时,她家地面坑坑洼洼,墙面也未粉刷。“帮助贫困群众不是简单地将政策补助落实到位,而是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为其解决实际问题。”街道办主任李军告诉记者。随后,经过联合会的多方协调,为杨粉平家粉刷墙面、铺地砖,看着居住环境有所改善,整个家也生机盎然。
“对穷下药”:
办起净水工厂架起致富桥梁
11月10日,记者见到李军时,他刚从众清泉纯净水工厂回来。“厂子每天能生产纯净水600桶,贫困户的好日子要来啦。”他高兴地说道。
多年来,朱王社区水源丰富,水质甘甜清冽,一口300米深的井养育了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一次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大家便提出为什么不能办一个纯净水厂来带动致富的想法。为了将“纸上谈兵”变为现实,他们跑了很多设备生产厂,再三比对质量与价格,最后与一厂家签订了设备采供合同。设备定好以后,他们又迅速申请厂子的证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经质检、食药监部门的验证、许可,今年9月1日,水厂正式投产运营。
目前,在双王街道辖区有扶贫任务的各社区均设立桶装水销售点,针对辖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水厂每销售一桶纯净水,给贫困户从每桶利润中提出0.1元,作为贫困户基金进行管理,每年年底给双王街道辖区56户贫困户进行红利分配。
“在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位老乡掉队”是街道办向贫困群众做出的承诺,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扶贫路上,他们步履铿锵、坚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