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姚二曼通讯员杨迪
在潼关县代字营镇瀵兴村留果7组,200亩的杭白菊进入采摘期,贫困户吴黑女和村里的一些贫困户每天忙碌在杭白菊基地,看着采下来的一筐筐的杭白菊,他们心里乐开了花。
“从栽种到采摘,我就一直在杭白菊基地干活,干一天活能领到70元工资。”60岁的吴黑女说,“家里有6口人,儿子和儿媳妇没有劳动能力,我年龄大也找不到工作,基地就在家门口,既方便照顾家,还能赚点钱贴补家用,实在太好了。”
吴黑女口中的杭白菊基地,就是代字营镇今年5月成立的首个镇级扶贫产业基地,这也是全县第一个产业扶贫基地,作为代字营镇实施精准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基地按照“党委+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由党委直接领导、干部全程管护、贫困户双重收益的原则,将各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帮扶后仍未脱贫的53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基地,由镇上的帮扶干部,从流转土地,苗木购进、人工栽植,浇水除草等各个环节,全程无偿管理,而贫困户参与栽植管护收益加托管分红收益,这样确保了基地建设和贫困户的收益。
看着如今丰收的场景,镇党委书记杨宏亮感慨颇多,“筹建初期我们是一穷二白,先是镇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凑钱买苗子,到了栽种期间,包联部门、镇村的党员干部200多人组成自愿服务队,顶着烈日,前后不到10天栽完了200亩的杭白菊苗,正是有了这些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才让镇村的扶贫基地有了强大的后援,贫困户有了脱贫致富的依靠。”
“今年虽遭遇干旱天气,亩产可能会低于往年,但完全可以实现每户贫困户保底分红500元的目标”杨宏亮说,镇上的代字营社区、西姚村也发展了160亩的杭白菊产业基地,带动60户贫困户增收。同时,三个基地通过务工带动,已经有40户贫困户得到了收益。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代字营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施精准帮扶、促进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措施来抓,率先在全县完成了村级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村级产业扶贫规划,建立了12个产业扶贫基地,实现了镇有扶贫基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到户措施的帮扶格局。
全镇6个村(社区)成立6个“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的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本村贫困户。合作社通过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经营方式取得利润,盈利部分与贫困户按比例分红,并要求合作社按户保底分红。贫困户通过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劳动工资,加上保底分红部分可保证贫困户每年有收益,逐年脱贫。
目前,代字营社区和西姚杭白菊产业、东马村黄花菜产业、瀵兴新型拱棚以及南头、西姚两个花椒加工厂,鑫园村榨油厂等6个扶贫产业均已与贫困户签订财政资金收益分红协议。
在瀵兴村,扶贫产业大棚里瓜果飘香。77岁的贫困户焦义常,天天都要来大棚转一转,看着这些长势喜人的瓜果,他打心眼里高兴。“这是为咱贫困户建的大棚,大家都很支持这个事情,一定能弄好,带着大伙过上好日子。”
焦义常所在的瀵兴村依靠扶贫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脱贫产业。以“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全村共发展拱棚9座占地27亩,用于种植果蔬、时令蔬菜,并建立露天蔬菜基地,种植白菜、萝卜、大葱等,并套养土鸡1000只。今年6月份,合作社已经与47户贫困户签订了保底1000元的分红协议,与8户贫困户签订了大棚劳务合同。
瀵兴村的扶贫产业果蔬大棚,每天都在以新的面貌变化着。小苗扎根了,小叶绿了,小花开了,果实结出来,代字营镇瀵兴村第一书记李倩每天都来大棚查看,并拍下照片记录这些瓜果成长的过程。她满心期待果子快点成熟,更期待为贫困户脱贫带来可观效益。
而在几公里远的鑫园村,榨油厂已经进入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这是鑫园村为帮助部分贫困户脱贫寻找到的新产业。“以前周边的群众要跑二十多公里到河南那边去榨油,村委会干部经过考察市场,最后决定建一个榨油厂,不但能为当地村民服务,还能解决托管部分贫困户。”村主任朱东锋介绍说,按照目前的规模可托管贫困户28户,解决两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我们不光有榨油厂,还有苗木产业扶贫基地、生猪养殖扶贫基地,产业全部覆盖贫困户,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代字营镇的12个产业扶贫基地,全部覆盖贫困户,这些由村集体成立的扶贫合作社,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缺少技能、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杨宏亮告诉记者,有了这些产业扶贫的强大支撑,今年代字营镇138户427人脱贫目标一定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