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渭南日报》第一版)多少合阳人民的优秀儿女从合中的校门走出,奔赴祖国各地,遍布大江南北:火箭专家雷凡培、“无人驾驶机”研制者党进宝、军旅作家李斌奎、国画大师贺荣敏,他们用智慧的肩头掮起时代的使命,用知识的力量为祖国插上腾飞的趐膀。他们是合中的骄傲,是社会的栋梁,他们奏响了合中“厚德树人”的最强音。去年,语文备课组组长车志华老师一篇《我骄傲,我是合中人!》引无数人为之共鸣。
正是因为这样,从2013年开始,合阳诸多企业家相继把目光转向这里,把资金投向这里。北京鸿基世业集团连续多年,向合阳中学考取北大、清华、中财大的优秀毕业生颁发奖学金1万元。合中1989级学生投入60余万元,设立洽禾爱心基金,用于奖励优秀贫困学生。
合阳县信用联社每年拿出5万元设立为期三年的“信合励志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合阳中学高一年级前50名优秀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赵丹阳先生从2007年开始,每年资助学生45人。合中1986级校友汪宏捐资100万元设立“嵩山奖助学金”用于奖助优秀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
“支持关心教育是企业的一份责任,帮助支持合阳中学的发展,为合中学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也是为合阳人民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在今年的捐助仪式后,合阳县信用联社理事长谭宏才意味深长地说。“合阳中学有今天,离不开一线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倾情奉献。”“洽禾爱心基金会”理事长雷媛媛语重心长地说。
合中的成就,不仅引来企业家的关注,合阳县委、县政府更是高度重视。9月7日上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县委书记李县平、县人大主任王建元、县长邓宽社、县政协主席张永利等领导,在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治民的陪同下,来到合阳中学慰问优秀教师代表,向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李县平多次提到,合阳中学作为合阳教育的品牌形象,教育传承举足轻重,县委县政府会全力支持合阳中学的工作,想方设法破解合中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出台用人留人的政策和办法,争取把合阳中学打造成名扬渭北、享誉三秦的合阳名片、教育品牌。
今年,学校又对外招聘研究生10名,本科生2名,面向县域外招聘5名骨干教师。
每一名学生就像是百年合中传承中一颗希望的种子,通过他们完成文化的传承,燃起生命的希望。
“毕业半个多世纪,再回到母校,虽然已变了样子,但看到孩子们,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便会想起老师们崇高的敬业心,忘不了他们的谆谆教诲和以身作则,是他们教会我们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作为合中学子,毕业后无论走到何处,骨子里的合中精神永远不会改变。”1961年毕业于合中、现年78岁的老校友雷天森如是说。
这么多年来,合阳中学这个大家庭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不管是校园文化艺术节、英语周,还是国学经典诵读、语文节,甚至包括书画作品比赛等,浓浓的书香气将合中学子和老师们深深包裹。
创新:德育构筑生命底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实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最强音。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
新课改推行后,各科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实际已经初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方面,副校长秦智民带领英语组完成了“六课型八课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自动探索。”秦智民这样总结。
语文组的“五步教学法”,经常性的演讲、诗文朗诵、征文竞赛活动、《桧韵》文学社、每年一届语文节等使语文教学初具特色。
学校副校长刘正林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和交际工具,在高考中占150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成绩,学好语文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乃至人格的形成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语文又是母语,记载了古老民族的不朽历史,也蕴含着博大丰富的精神元素。”
“语文节”是合中校园文化的浓缩,是校园特色的呈现,更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它昭示着一种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大家都在这个氛围浓郁的节日里,通过学习语文、通过读书,给自己的梦想铺就滑行的轨道,让理想展翅、让生命飞翔。
除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外,教师本身就是一面德育的镜子,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榜样。百余年中,正是因为有了一群最可爱的人,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有关教师和学校的温馨画面都成了记忆里最美的一段封存。
当年曾是合中的学子,多年后她又成了这里的老师,王晓丹在日记里留下这样一些难忘的片段:
“语文课上,王老师亲切和缓的语言至今仍温暖着我,犹记得作文本上那熨帖心灵的评语,习题课上不慌不忙的分析,日日夜夜的温柔陪伴,失败成功之后的谆谆教导,特别是《兰亭集序》那潇洒自如的书法,一切的一切,直至现在依然鲜活……”“王书记的数学板书至今仍记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结构严谨,写满整个黑板……他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我受益终生的准则——踏实认真!”“没有走出教室,却带领我们走入世界的人是行老师……母校所有的老师,感谢你们!”
她说,由学生到教师,变得是身份,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感情。
“感谢您,让我遇到更优雅的自己!”如今已是作家型语文教师的张亚凌说,“作文课上,颜老师在自己任教的两个班都读了我的诗。简直是大张旗鼓地表扬,以至于下课后邻班的学生聚集在我们班教室外,看着我指指点点。就是那次,一向自卑的我有了自信,满满的自信。似乎沉睡已久,一经拨启便井喷式的爆发,一路激进,使我跻身优秀生的行列。”
今年7月2日下午2时左右,一名来自山西永济的陌生男子手拿锦旗,敲开了合阳中学乐兴贵主任的办公室。他紧握乐主任的手,激动地说道:“乐主任,我特意从山西赶来,感谢贵校培养出这样如此风格高尚的好学生。”他说,高二19班付东辉同学捡到他的钱包,里面装有2700多元现金和银行卡等许多重要证件。孩子原封不动地归还给了他,他非常感动。
更让人为之振奋的是,从事发当天到送锦旗,付东辉未给任何人说起此事。若不是失主送来锦旗,谁都不知道在他们身边还有这样拾金不昧、风格高尚的优秀学生。
奉献: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一部学校发展的成功史,就是一部教师的创造史,更是一部学生的奋斗史。
小处见精神,平凡孕伟大。
学校党总支书记王俊奇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年学校连续进了很多优秀教师,虽然也有流失,但学校仍长久不衰,得益于梯队培养。严把入口关,对新进老师进行培训。通过‘备——讲——评——再改——再讲——再评’实打实的教学培训,做好教学基本功。”
今年3月20日,艺术中心传来了副校长秦智民“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的专题报告声,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青年教师集聚一堂。听完报告后,他们围绕“什么样的课叫好课,怎样才能上好课,自己的课够不够好,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这几个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
暑期,学校又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内容从如何站好讲台、上好课等方面对新进教师进行入职培训。其中8天都是实战演练,全部作为讲课和磨课来训练。每个学科配备两名指导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对我们这些新进的教师来说,这种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无异于雪中送炭。”杜晓丽从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首次参加这样的培训。除此外,她还觉得:“那种团队的凝聚力和上进心催人奋进。”
语文教师赵琳说她第一年参加暑期青年教师培训也是历时10天。犹记得,每天晚上都是12点以后入睡,坐着小凳,趴在床头,翻着一本本厚重的教辅资料,谨慎的写下一行行教案,讲课时,紧张的几乎将一本教案倒背如流。工作前几年,他们参加青年教师培训讲课、新分教师汇报课、推门听课评课、教学新秀赛教等,一系列的打磨和评比,她们不敢有一丝的松懈,时时刻刻都处于高度警备状态。现在回望起来,她笑着说:“都说三年媳妇熬成婆,那么,我要感谢这‘腥风血雨’的三年,让我成长了很多……”
近年来,合阳中学通过“青蓝工程”“结对拜师”、邀请专家讲学、送教下乡等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确立了“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骨干、十年名师”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达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良好效果,在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微课制作等评比活动中,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合阳中学有不胜枚举的例子。因为,这是他们身上共有的品质。“我们学校教师的这种精神值得敬佩,他们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保障,更是学校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气质。”
学校更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今年已经是学校第15届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为教学的核心部分,从四德四技、教学理念更新、课题研究、校本研修等方面进行培训,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做素质全面的教师。在合阳中学的教师团队中,35岁到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占到全校的半数以上。
在合中举办的“教学研讨会”上,记者再次感受到了合中人的大气与协作。高三教师将自己带毕业班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届高三教师,总结经验,共同探讨教学。在这里,青年教师的教学激情与中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了完美的交融与互补。这种团队精神就是一代又一代毫无保留的传承,就是一种出于内心责任的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和超越,从而形成了合中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校魂。在合阳中学,尊师重教已经是一种习惯。所有的待遇和奖励向教学一线倾斜,向课堂倾斜。由校长马绪民倡导,主动将校领导的待遇和教辅后勤压为一个标准,将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分给一线教师。学校相继设立“教学质量奖”“高考奖励方案”,实现“劳有所酬”。“一切教育的力量都来自于教师心灵深处那崇高的爱”。在这种氛围下,教师们齐心协力,把教育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教出最优秀的学生当成自己的使命。
百年来,合中人倾心倾力地为莘莘学子通向心仪大学的梦想架设桥梁。试问在这样的学校里,何人不为梦想拼搏,何人不斗志昂扬呢?在学生的心目中,粉笔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知识凝聚的象征。在老师的心目中,黑板已成为师生交流感情、交流知识的乐园。在全校师生的眼里,合中俨然是一面激励后人拼搏争光的旗帜。
合中,犹如一位不畏艰辛的行者,一生栉风沐雨,阅尽春秋。合中,又仿佛是顶天立地的男儿,铮铮铁骨,激励着一批批有为青年奋勇前行。合中,已化为历史的丰碑,矗立在渭北高原上。
百年合中,青春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