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均始建于西汉时期,被誉为“汉中三堰”,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它们是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共同灌溉汉中盆地汉江北岸主要区域,使汉中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之一。“三堰”经历朝历代整修维护,山河堰先后并入褒惠渠、石门灌区,连同五门堰、杨填堰至今仍惠泽天汉大地,灌溉着汉台、城固、洋县21.75万亩农田,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
去年9月,“汉中三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启动。在汉中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下,市水利局、汉中石门水库管理局和城固县委、县政府抓紧开展了系列申报工作。
今年6月,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来到汉中,对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的灌溉体系、文化遗存、管理制度及保护现状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汉中三堰”是其中的典型工程,其建造技术、管理机制蕴含着深厚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曾对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要求必须是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并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
“汉中三堰”成功进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汉中新增了一张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金名片”,并将开启我市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保护开发利用新的篇章。
据了解,陕西郑国渠、四川东风堰等10处古代水利工程已成功申报,加上此次授牌的3处,目前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