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敏 何娜 李阳
从2011年工业经济总量以604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到2014年首次突破千亿元的第二个翻番,再到计划“十三五”末2260亿元的第三个翻番……我市工业经历了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上深刻变革,克服了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跑出了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加速度”。提速飞奔总量扩张
我市曾是典型的农业城市,同时又是“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汉中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市情、总结发展经验、准确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突破口,把工业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高瞻远瞩的视野,科学准确的判断,为我市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2009年提出实施第一个工业翻番,到顺利实现“两个翻番”,一系列经济数据体现了我市工业体量从小到大的飞速发展:
2014年,首次跻身陕西工业“千亿元俱乐部”,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03.8亿元,同比增长1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三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
2015年工业实现总产值1175.1亿元、增加值355.2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41.7%、14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3.1亿元,年均增长21.2%,实现工业增加值341.4亿元,年均增长23.4%,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61.5%和186.6%。
201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145.07亿元、增长7.5%,增加值353.71亿元、增长9.5%,居全省第五位。5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47亿元。轻重工业比重调整到33:67。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稳步提高,由2010年的28.7%提升到2016年的42.8%,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转型升级量质并重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工业翻番进程中,我市依靠老工业基地多年发展的积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消除瓶颈,释放潜能,变“短板”为“跳板”,一手改造传统产业,一手培育新兴产业,大上重点工业项目,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体系,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活力更强、结构更优,逐步实现了“量”与“质”的同步转型升级。多点支撑、多元带动。以陕飞为龙头,以航空智慧新城建设为抓手,加强装备制造业横向联合,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业、现代材料、能源化工分别实现产值199.1亿元、295.3亿元、365.1亿元、147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61.6%、253.2%、126.6%、100.5%,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和多点支撑效应初步显现。市场主体规模持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40户,涌现出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31户,实现工业产值881.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3.7%。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15户,其中过百亿元1户、50至100亿元3户、30至50亿元2户、10至30亿元9户。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优化,汉中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跻身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勉县循环经济产业园、汉台区铺镇工业园先后晋升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创建省级工业园区9个,全市县域工业园区累计达到21个,县域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753亿元、增加值143.2亿元,分别占到全市工业的61.7%、40.3%。汉台、南郑、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以机床工具、汽车及零配件、生物医药、制造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城固、洋县、西乡初步形成以航空装备、新材料、食品医药为主的产业体系;勉县、宁强、略阳初步形成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为主的产业体系;镇巴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能源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留坝、佛坪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为主的产业体系。
工业投资规模稳中有升,大运飞机配套、金汉汽车生产线、大唐略电、汉机精密制造、伟志服装、盛发钢管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工业发展潜力和后劲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共创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4个,创建国家级试验室1个。中小企业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每年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2户,中小企业营业收入2015年达到1648亿元,同步实现翻番,非公经济占比保持在51.5%以上。
从产品结构优化到产业结构优化,由“小弱涣散”到“集聚发展”,从“重点突破”到“多点支撑”,我市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阔。
乘势而上蓝图可期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工业稳增长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继续推行市级领导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制度,出台《工业促投资稳增长23条措施》,围绕六大战略、六大产业,把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壮大市场主体,破解军民融合、民营经济两大难题,强化园区承载,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千方百计保持工业经济中高速增长。工业领域喜讯频传:陕飞大运飞机数控厂房、综合实验大楼、新停机坪和919部装厂房、928总装厂房已建成投用;燕航精工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汽车AMT电控机械式数字化高效节能自动变速器生产线项目的钢构厂房已封顶,正在进购设备;汉江药业高端原料药新区建设、科瑞思年产3万吨硅微粉生产线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市政府与陕汽集团、法士特集团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陕西中烟决定试产并逐步恢复汉中烟厂的公主品牌;列入全市5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42亿元、增长23.1%,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11%。
随着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内在潜能还将加速释放。为了进一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推动工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循环发展,我市在连续实现两个翻番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年再造一个汉中工业”的新一轮工业翻番目标: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260亿元,增加值7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13%以上,突破2000亿元,在201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在2008年的基础上实现“三个翻番”,为我市同步够格进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当下,工业新一轮提档升级已经全面拉开序幕。我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机遇,牢牢把握“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主基调,实施千亿百项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打造12条循环发展产业链,推动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促进产业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大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速培育新动能,嫁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创新、奋力争先,我市工业发展的速度更稳健、结构更合理、动力更多元、路径更生态,必将创造更为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