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孟民
前不久,听朋友说扶风县胜利社区有名80多岁的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他专程找到老人家里,为其送去米面油和500元现金。临别时,老人眼含热泪问他的名字、从哪里来?他笑着说:“我叫共产党员,是一名志愿者。”像这样帮困的事,他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次。
27年来,他奔波在全市6个县区的几十个村村寨寨,将20多万元善款送给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贫困者;他用爱心去温暖一颗颗冰冷的心,使30多名经营者和陌生人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百余名爱心人士加入到扶贫助困行列,帮助百余名贫困学子重返校园。这位爱心大使,就是年逾六旬的渭滨区个体户王伟。
帮助别人是他最大乐趣
今年66岁的王伟,老家在榆林。1990年,他只身来到宝鸡,办起了一间工艺品店。由于善于掌握市场行情,王伟接着又做起玩具、服装生意,后来店面发展到十多个。虽然店面多了,但他始终记得一个道理,诚信为本。平时,顾客在柜台上落下的大包小包,遗落的首饰和一些物品,他都想法子交还给失主。从经商那天起,他就把助人为乐放在心上。由最初给困难同伴捐几十元,到后来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他因诚信经商,扶贫帮困,2007年被授予“全国文明个体工商户”。
高新区磻溪镇杨家庄村的退伍老红军杨育才,曾经在部队里光荣负伤,双手残疾。回到农村老家后,一直与老伴种地为生。可老伴不幸患上了不治之症,生活每况愈下。2000年春节前,王伟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后,对妻子说:“老杨为人民流血流汗打江山,才有了我们今天祥和安乐的生活。现在老功臣生活遇到了困难,我们必须帮一把,让他过一个快乐年。”在妻子的支持下,王伟与民政部门取得联系,买来米面油、大肉、白菜、菠菜等年货,又租来一辆面包车,带着10岁的儿子冒着严寒赶到杨育才家。他将年货和棉被送到杨育才家中,又把身上装的763.2元全部交到杨育才手上。身边的儿子也受到感染,当场将积攒的几十元零花钱给了杨育才老人。
给困难者传递人间大爱
王伟用几十年时光做好事,也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播撒爱心,给困难者送去温暖,送去生活的希望。
残疾人吕哲前几年上楼时不慎把腿摔断,没钱医治。王伟登门探望,吕哲拉着王伟的手哭着说,今后的生活咋办呀!王伟却说:“不要急,我来想办法。”回家后,他发动个协几十名党员捐款。几天后,他带着买来的米面油和8000多元捐款再次来到吕哲家,帮助他治病。
说起王伟扶贫助困的事,和他同住一个小区的居民赞不绝口。年逾六旬的困难户李亚琴收养了一名孤儿,李亚琴还患上了糖尿病。王伟知道李亚琴的情况后,给她送来了2000元帮助治病,还免费送药品。当听到李亚琴过年时还穿着旧衣服时,王伟对她说:“到我店里去取,哪件合身拿哪件。”
2013年年初,陈仓区贾村镇和桥镇中心小学部分贫困生急需帮助。王伟得知这一消息后,动员建国路工商所、个体协会和永嘉市场的20多名党员,仅两天就给贫困生捐款6000多元。
这几年,他先后给30多名失业人员找到了饭碗,将自己的门面房无偿出租给经营困难者,免去的租赁费超过10万元,为30多名贫困者捐款捐物超过20万元。他与市、区的个协会员、党员联手,先后帮助10多所学校的百余名贫困学生走进校园。
投身慈善事业不停步
六十多岁应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可王伟担任市个私协会副会长和个私协会党委委员后,主动申请办起了“王伟党建工作室”,坚持不要分文报酬,天天为个协会员奔走服务。
2016年7月,市残疾人基金会和市个私协会发起向残疾人募捐的倡议后,对已经不再经营店铺的王伟来说,没有人要求他捐款。可王伟说:“这是积德行善的事,怎么能少下我哩,帮人一下,晚上睡觉都踏实。”于是,他一次捐款2000元,又发动周围党员共捐款1万元。
面对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听着他讲述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看着他面前堆放的一个个荣誉证书,记者被王伟的善举感动着。他说:“都是小事,比起大慈善家,我做得还很少。但党和政府给了我太多的荣誉,我要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在扶贫助困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王伟扶贫助困的行为得到了省市区的肯定。去年,他获得市、区关心下一代功勋奖和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