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山西省太原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专家齐聚一堂,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心血管年会隆重举行。会上,宝鸡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被中国胸痛中心正式授牌,自此跻身“国家级胸痛中心”之列,也标志着该院胸痛中心的救治水平、流程环节、医疗设备、辐射范围等均已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那么,从创建之初到创建成功,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有着怎样的努力和坚守、辛勤和付出?让我们一起走进该院胸痛中心,一探究竟——
顺应民意的“应时之举”
——“胸痛患者越来越多,因此,创建胸痛中心是大势所趋。”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这些致命性疾病对于患者而言,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胸痛。“胸痛涉及人体多个器官系统,不仅发病快,而且死亡率高,被称为真正危害健康的‘杀手’”。白志生是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也是胸痛中心的医疗总监。据他介绍,近年来,虽然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但却难扼其增长之势,人口老龄化和胸痛低龄化已然让胸痛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众所周知,突发胸痛,时间就是生命,抢救越早、疗效越好。人民医院地处市区中心地带,又是宝鸡市急救中心所在地,自然而然成为急、危、重症病人的首选之地。
最大限度地赢得时间,为胸痛患者第一时间建立生命通道!——这是市人民医院全院上下达成的一致目标。
2015年12月,该院心内科联合120急救中心、急诊科、呼吸科、消化科、胸外科、 ICU、介入科、医学影像科、超声科、检验科等多个科室,组建了全市首家胸痛中心。
如今,走进市人民医院,从急诊预检到心电图室、 C T室、导管室、抢救室等多个区域,“胸痛中心”的标识醒目而温情,时刻方便患者及其家属快速到达就诊点。“胸痛中心是通过促进多学科的优势整合,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及科学救治,从而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 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危重症的救治率。”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向东眼里,创建胸痛中心的意义,就在于能为每一位胸痛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急救服务,这不仅符合国家心脏血管疾病急诊处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顺应了人民群众和广大患者的健康需求,已经成为衡量一家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王向东说:“我们顺利通过国家认证,表明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争分夺秒的“院前急救”
——“让患者在抢救的黄金时间得到及时治疗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今年5月15日,年逾六旬的患者张某,在家中后院耕种时突然出现剑突下疼痛,随即晕厥,家人送至当地诊所测收缩压为40m m H g,舒张压测不到,立即将其转送至眉县人民医院,随后患者开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查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情况紧急!分秒必争!“当时转诊我院胸痛中心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是最佳选择。但转诊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心室颤动,我们的医护人员立刻给予了300J电除颤,随后,测血压、测心率、做心电图、抽血化验……这一系列检查都在转诊的路上紧张进行,并及时通过胸痛中心的微信群传输相关信息及病人实时病情,心内科的值班医师随时给予诊疗指导。”白志生介绍说,转诊过程中,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 g、氢氯吡格雷片300m g、阿托伐他汀钙片40m g,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表、多巴胺注射,并得到了“绕行急诊及 C C U”的指令,直达导管室后,在临时起搏器的保护下,急诊冠脉造影显示:右冠1段完全闭塞,1段50%狭窄,左主干正常,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40-50%;左回旋支中段弥漫钙化50-60%狭窄,于右冠植入一枚支架,术后症状缓解,生命体征平稳,继续强化药物治疗8天后好转出院。“如果不是争分夺秒的院前急救,这名患者的情况很难估计。”说着,白志生打开手机微信,笔者注意到有一个232人的大群被设置为置顶状态,名为“宝鸡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包含了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所有相关科室的核心人员,以及各县区和市级二级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据白志生介绍,当天正是通过这个群为患者张某打开了生命通道的第一扇门。“以前,患者打电话到120急救中心求救,120的主要职责就是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的急诊科,院前与院内没有有效衔接,患者到达后才做
各项检查、会诊、准备手术、等待家属签字,再进行手术,整个过程会浪费很多时间。很多患者就是这样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在等待中失去了生命。”作为市急救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的徐绍军,为此心痛至极。
直到胸痛中心的创建,出色的“院前急救”终于显示了救死扶伤的威力。
徐绍军说,如今,每辆救护车上血压计、氧气袋、除颤仪、心电图机、医药包等一应俱全,医护人员也都经过严格且专业的培训。胸痛患者只要上了救护车,10分钟内必须完成心电图检查,其各项生命体征、检查结果直接通过手机传送,医院胸痛中心的专家即刻与现场救护人员进行互动沟通,实施远程指导。明确诊断后,一键通知院内相关抢救科室立刻准备手术。当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可绕行急诊科直接实施手术,从而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挽救生命的“宝鸡速度”
——“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时刻准备着!”
短短24分钟为一名心梗患者打通堵塞血管,植入支架,这是目前市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最短的抢救时间纪录,这样的“宝鸡速度”至今都被患者啧啧称道。“胸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生还的希望还是很大的。”白志生表示,当前,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通过急诊冠脉介入手术( PCI)来打通堵塞的血管,血管开通的时间越短,患者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正因如此,白志生带领他的团队努力创造了24分钟的“宝鸡速度”,笔者了解到,仅今年以来,心内一科创造的30分钟以下的门球时间就有4例。
赵秋绒是心内二科的主任,她同样创造了24分钟的“宝鸡速度”。采访赵秋绒的时候,她忙得脚不沾地。她告诉笔者,当天凌晨5时左右,她就接到了急救电话,患者是一名80多岁的老太太,急性下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来不及多想,15分钟之内到达现场,最短时间内做好所有准备,只等患者到来,第一时间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这是我们的常态。”赵秋绒笑着说道,“想想患者的痛苦,我们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以赴!”
在心血管救治领域,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也正因如此,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们时刻准备着。
据了解,人民医院专门为胸痛中心设立了一部急救专线——3273004,一旦接到胸痛病人的求救,院前院内即“一键式启动”;为大幅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存质量,胸痛中心成立了院前急救组、急诊组、冠脉介入一组、冠脉介入二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组、肺动脉栓塞组、气胸组、胸痛中心网络协调组等多个专业团队,24小时轮流值班,超声、 CT、检验等相关科室也同步配合,值班的时候,医生就住在医院里,随时接诊。
当然,“宝鸡速度”的创造,不仅仅是技术先行和团队配合的力量,还有优化重组的流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介入科是胸痛中心重要的组成科室。在导管介入室内,笔者看到,这里配备了检验血液化验条形码打印机、抽血试管、备皮包等相关物品,在医生接诊患者的同时,相关检测和术前准备就可同步进行。“胸痛的病因有很多种,明确病因后,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会直接分流给介入科,及时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介入科主任冯建新表示,自胸痛中心创建以来,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目前,已经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一套快捷高效的流程,并且衔接越来越流畅,为更早更及时地救治患者提供了先决条件。仅年初至今,他们就完成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十余例。“先交费再看病”是多年来人们固有的观念,但在胸痛中心的就诊流程中,却完全颠覆了这条“铁律”。“生命至上,作为医务人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诊疗、先抢救。”市人民医院院长权对顺认为,要想让胸痛中心的救治真正快起来,许多细节就要不断打磨,尽量压缩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医护人员专注于救治。“例如,我们从胸痛中心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先诊疗后付费’的急救绿色通道原则,也就是说,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可绕过挂号、缴费、候诊等流程,直接进入胸痛中心快速诊断和治疗,待患者得到妥当医疗处置后,家属再去补办相关手续。”白志生表示,正是因为有了一系列的有效举措,所以自胸痛中心创建以来,“宝鸡速度”才不断被刷新,将原来创建之初150分钟的门球时间降到了58分钟,成功挽救了上百名重症胸痛患者的宝贵生命。
区域联动托起“心”希望
——“协同诊疗、快速转运,畅通胸痛患者的‘救心高速路’。”
就急!就快!如果突发胸痛,能够在第一时间按照医学常规和指南进入诊治程序,得到及时和规范的诊断治疗,这是胸痛中心创建的初衷。“可能会有人认为,创建胸痛中心是大医院的事情,基层医院,特别是不能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的医院,建设胸痛中心的必要性不大,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的胸痛中心脱离基层医院,做不好院前急救转运与院内绿色通道的一体化工作和决策前移工作,它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王向东认为,胸痛中心的创建,是一项区域协同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挥核心医院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医疗互联网信息系统,将规范化流程、技术延伸到整个区域基层医院和120救治网络,不断完善综合急救体系,规范化培训机制,建立起胸痛救治“绿色通道”,形成区域性的急救网络,实现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诊疗、快速诊断转运,才能畅通胸痛患者的“救心高速路”,从而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提升区域整体诊疗水平。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在创建之初,就成立了胸痛中心医联体,目前已有三十余家基层医院加入。“我们就是要建设专业的救治队伍、急救转运以及社会参与救治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王向东的话语坚定而有力。
数量和质量的累积就是实力的体现。今年8月,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接受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的现场验收;9月,正式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胸痛中心”的荣誉称号。
面对这样的荣誉,白志生和他的团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国家级胸痛中心的牌子,责任大于荣誉,我们刚刚起步,而且永远都在路上,只有不懈努力,才能缩短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