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山水间,逐梦大旅游!
2017年,对陇县旅游来说无疑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全域旅游的理念如同一双看不见的手,以浓墨重彩之笔,在陇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迷人的新画卷:关山草原加速发展、神奇龙门名扬万里、社火民俗频频登上国际舞台、八渡风光引无数游客“候鸟式”栖息、秦源文化产业园追寻悠远秘境、探寻历史记忆的丝路文化游亮点纷呈……
也许在你的固有印象中,游陇县只能奔着“东方阿尔卑斯山”的盛名而去,但如今你能够再来陇县,一定会被眼前全域旅游展现出的魅力所感染。一步一景、步步换景,处处是景点、处处有新意,让大美陇县成为无数游人远离喧嚣、放飞梦想的心灵圣地。在这样的旅程中,你感受到的不仅是看美景、游山川,还有很多让你始料未及、意想不到的体验。
绿色、生态、环保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主流。陇县生态良好,保护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既是建设美丽陇州的职责使命,也是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如今,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个迅速崛起的旅游胜地,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契合,在神奇的乐园中激情四射。逐梦新境界,再造新优势,厚积薄发的陇县旅游正释放它的活力……行走在陇州大地,触摸旅游脉动的轨迹和韵律,我们惊叹全域旅游之变,而这巨变背后的推动力量更值得解读。(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格局之变——从龙头景区到全域景区
如果把每个景点比作一颗珍珠,那么全域旅游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条线。很显然,一串珍珠项链远比一颗珍珠更加璀璨夺目。从各自为战,固守自己的一颗珍珠,到打破局限,并肩作战,手拉手串成一条项链,这是格局之变。大格局方能成就大旅游,在“全域、全时、多元”的旅游发展新时代,陇县不是因为一两个龙头景区而出名,而是游客走进陇县,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大景区。
如何把陇县建设成“珍珠项链”式的大景区?
今年初,在国家及省市倡导全域旅游的新理念下,陇县紧紧抓住机遇,制定了《陇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由龙头景区向全域旅游拓展,向参与型、体验型、度假型方向发展,形成旅游资源互补、造血式旅游扶贫新格局。陇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优美,农业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全域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指导下,陇县旅游不断挖掘蕴藏的潜力,很多新的景点被开发出来,一些原本被忽略的景色渐渐引起人们关注。
为何选择在今年启动全域旅游计划?
从多方面的条件来说,今年陇县发展全域旅游,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是发展机遇已到来。据统计,2016年中国国内游已突破44亿人次,人均出游3.4次以上,且呈快速递增趋势。在大众旅游时代庞大的市场需求下,趁势而上、抢占先机,陇县必须迎头赶上。其二是现实基础已形成。近年来,关山草原、龙门洞相继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大美关山、神奇龙门、寻根秦源、社火之乡”四大品牌闻名遐迩,特别是今年,通过抓管理、抓服务、抓营销,游客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陇县旅游已处在一个新的拐点上。其三是创建氛围浓厚。陕西省是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宝鸡是陕西全域旅游示范市,陇县作为宝鸡西线旅游的龙头,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发展全域旅游,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贡献陇县力量。
从龙头景区到全域景区,其引领发展的新时代已然来临。作为最璀璨的一颗珍珠,关山草原的龙头带动作用就是最好的说明。从2015年以来,经过一系列“拉框架、布新局、填内容”的提升改造,如今的关山草原让人耳目一新,位于关山峡谷口铁塬村的游客服务中心,整个造型看似有九匹马在激情奔跑,不仅大气磅礴,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从陇县县城去往关山草原游客中心的旅游干道上,可谓每走一步皆有美景,沿途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能让游客陶醉。而昔日被很多游客忽略的雷音山景区,也因处于去往关山草原的旅游干道附近而逐渐热闹起来。特别是景区内的一片柿树林,百余株柿子树亭亭如盖,夏季绿叶蓁蓁,让人感到阵阵凉爽,而秋季这里满树红彤彤的柿子,像是绿树红叶间挂起了千万盏红灯笼,景色格外吸引人。很多游客专门选在秋季来到雷音山,就是为了看柿树林的景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敢想敢干,必然会收获不同的成绩。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深有感触地说:“推进全域旅游是兴县富民的战略支撑和决胜未来的科学抉择,我们就是要以关山草原为龙头,以龙门洞、秦源文化产业园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补充,高点定位,市场运作,多元开发,构建‘游关山、拜龙门、逛大秦北市’全域旅游新格局,放大优势,做大做强,相信用不了多久,必定走出一条具有陇县特色的追赶超越之路。”
创新之变——从传统模式到融合发展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让游客对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旅游早已不适应当今的旅游发展趋势,着力发展“旅游 +”的复合式旅游,把本地的生态优势、文化底蕴等融入休闲旅游之中,才是未来旅游的发展之路。也只有敢于创新、善于融合,变传统模式为融合发展,旅游发展才会后劲十足。“大美关山、神奇龙门、寻根秦源、社火之乡、生态陇县是全域旅游的五张名片,他们既是独立的,也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民俗化、自然化、特色化,既要高起点大手笔,也要不断创新科学论证,把各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是确保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一举成功的重要举措。”谈到融合创新发展,陇县县长赵甲宏目光深远。在他看来,旅游行业具有关联性、包容性与综合性,与其他相关行业进行广泛融合,可以造就旅游新业态。在此背景下,陇县通过全域旅游发展,不仅能够使县域层面的旅游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县域旅游发展活力,从根本上加快旅游业全面发展。
只要敢于融合、善于融合,“旅游+”必然能够产生裂变式效果。将旅游发展与一切可相关发展的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成多元的旅游产品,陇县的做法正在践行这个道理。比如“旅游 +文化”的强强联合,把陇县的先秦文化、陇关文化、道教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感受深厚的地域文化。再比如将“旅游+农业”进行有效结合,扩大羊乳、核桃、苹果、食用菌、中蜂等特色种养殖基地规模,大力发展农事体验游、休闲观光游,采摘度假游,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再让游客的消费带动农民的收入。同时“旅游 +水利”也有着不同凡响的效果,在加快“百湖千池万顷水面”工程建设的要求下,陇县可以利用辖区内的段家峡水库、县城景观水面等水资源,发展水上观光、运动、娱乐等活动,拓展旅游功能。“旅游 +林业”的融合也产生了不错的优势,陇县林地面积广阔,可以规划建设森林公园、经济林示范基地,开发森林生态观光、体验、康养等旅游产品。“旅游 +健康”的新理念也正在成为主流,围绕陇县的温泉资源、中医药资源和生态优势,开发地热温泉、中医疗养、生态康养等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与养生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旅游 +”带来了无限可能,还有旅游 +交通、住建、体育等融合发展,陇县按照“全景式覆盖、全产业发展、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的思路,加大资源整合,融合产业发展,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
作为农业大县,陇县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增加农民就业、增强内生动力,从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创新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之一。位于陇县南部的八渡风景区,因其风景秀丽,交通方便,近些年逐渐成为宝鸡市民热衷的新兴景区。依托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陇县确定了建设“旅游特色名镇”的发展方向,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渔乐园垂钓、牛心山猎奇、青阳峡观光生态旅游体系,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今年暑期,西安和宝鸡等地连续出现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让久居城市的人纷纷出城寻找避暑之地。而陇县八渡凉爽的天气、优美的生态风光、淳朴的田园农家景色,都深深吸引着避暑而来的游客。西安有三位游客,干脆在八渡镇租了几间民居住了下来。在民居园的一家农家乐门外,停满了从西安和宝鸡来的私家车,店主介绍说:“天气越热我们这生意越火,最近每天都有从西安和宝鸡过来的游客,有时还得提前订位子。”
八渡镇一名旅游干事感慨地说,他从咸阳市区来到八渡镇工作后,一直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工作之余他走遍了八渡镇的山川,牛心山、鸡心石、将军石、印盒石等,每走一处都有传说,每个传说都是优美的风光。而在这些自然风光下,依托着肉牛养殖、中蜂发展、采摘园等很多纯天然的产业,旅游业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而这些游客又给当地群众带来产业致富的希望,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的综合性新产能,正是全域旅游的最好例证。
理念之变——从管家掌柜变服务保姆
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更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虽然全域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在克服困难的办法中有两个关键词——“管家”和“保姆”。从旅游产业的“管家”向“保姆”转型,不单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突出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由政府主导过渡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提供优质服务,像“保姆”一样强化服务,这才是方向,更是出路。
当好保姆的诀窍之一,是要敢于让“主角”绽放光芒。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是要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游客与居民资源共享,同时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增加综合效益。谈到让“主角”绽放光芒的问题,陇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刘方斌在介绍山水生态的旅游融合时,也更注重独特的产业资源,他说:“陇县作为山区县,实现追赶超越就必须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立足关山草原、绿能牧业、和氏、关山乳业,建设观光长廊,规划旅游线路,让游客全产业链体验绿色参观,让陇县的全域旅游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陇县全域旅游正在不断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构建产业新体系,创造消费新热点。因为,只有通过“旅游 +”模式,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才能创造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发展会展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游等,既可以与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交叉融合,又能与第一、二产业融合渗透,促进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等发展。
当好保姆的诀窍之二,是要做好“服务”,让游客感受到舒适和贴心。怎样既能把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又能让游人玩得痛快?陇县全域旅游还有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实施“七镇、五十三村、五条线路”的布局。七镇,即城关镇以秦源文化产业园、药王洞、滨河森林公园等景观和服务设施为依托,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商品售卖等第三产业,打造陇县旅游集散中心;八渡镇围绕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态,着力打造休闲观光和生态养生旅游名镇;温水镇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成果,着力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名镇;天成镇依托大关山、雷音山景区,打造民俗餐饮住宿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养生旅游名镇;固关镇围绕古迹民居、回民小吃、红色旅游,着力打造丝绸之路陇关历史文化旅游名镇;新集川镇围绕道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道教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商品销售的特色旅游名镇;东南镇围绕社火、民俗工艺品、果业打造以陇州社火、民俗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旅游名镇;五条线路,即东线生态养生游,南线草原风情游,西线固关古镇游,北线龙门道教祖庭游,中线秦源民俗文化游。如今这些景区都在进一步提升改造中,设计的旅游观光线路也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肯定。除了制定贴心的旅游线路,陇县还不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一体化交通体系、智慧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吃、住、购、玩的旅游要素等等,正在让陇县的旅游环境越来越吸引游人,交通越来越便利,设施越来越好,山水越来越美,服务越来越优,游客自然会舒心地留下来、住下来,用服务业行话讲,就是“滞留”率上去了,消费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当好保姆的诀窍之三,是全方位做好后勤保障。旅游一业兴、百业旺。为切实推动陇县旅游业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陇县决定由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予以增加,同时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争取中省项目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扩大投入,加快发展。同时,为了促进旅游市场良性发展,让游客权益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今年8月份,陇县旅游、公安、发改、教体、财政、交通等20余部门,联合成立了陇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同时,针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投诉、纠纷等案件,在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分别成立旅游市场监管大队、旅游治安管理大队、旅游巡回法庭等旅游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形成“1+3”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新模式,并在陇县各景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投诉点。游客在景区旅游过程中,如遇到经济纠纷、物价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问题,可以直接在景区受理解决。“1+3”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的成立标志着陇县已形成了部门联动、统筹推进、综合监管、协调高效、服务全面的管理运营体系,使全域旅游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得到了有效保障。
抢抓机遇,改革先行,政策助力。发展全域旅游,陇县正当其时。如今在多措并举之下,陇县的旅游业迎来了发展大机遇,已然掀起全域旅游的新热潮。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域旅游必将为陇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青山绿水,大美陇州!承载着这一重大使命,陇县旅游业正在把宏图一笔笔绘在青山绿水间,锦绣陇州,愈现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