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绿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打好治污降霾攻坚战,以绿色、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提升咸阳的城市品位。图为我市城区一角。 本报记者 李军朝 摄
主城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提标改造。治理水土流失505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16.8万亩。督察督办问题350余起,党纪政纪处分98人、诫勉谈话141人。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彰显市委、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
今年咸阳湖二期北岸2360亩的主题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使渭河岸边成了城市的生态景观带,生态治理由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美景。一串串生态环境建设可喜的数字,一件件生态建设看得见的实事,让咸阳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人居环境更优美。
近年来,我市以中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以改善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为目标,以追赶超越、争先进位活动为契机,坚持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突出狠抓治污降霾、水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总量减排等重点环境保护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精准施策全力打赢铁腕治霾攻坚战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我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把治霾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实行优先保障,让蓝天白云常驻。为打好这场攻坚战,我市成立铁腕治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咸阳市铁腕治霾1+14行动方案》,在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市民政局等8个牵头部门,分别成立铁腕治霾专项整治办公室,建立牵头部门定期调度、督察考核等工作机制,全面推进1+14方案的落实。同时,县市区结合实际,制订出台本部门、本区域铁腕治霾1+N行动方案,全面推进铁腕治霾工作的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取缔非定点煤炭经营场所101处,摸排散乱污企业771户,完成规范整治124户;淘汰黄标车2187辆,低速汽车1579辆,分别完成任务的100%;城区4653家餐饮企业,2759家安装油烟净化设施,3901家使用清洁能源。全市69家涉气重点污染源完成信息填报审核,并在市环保局公众信息网进行公示,24家完成在线监控安装,32家办理排污许可证,63家制定应急预案。抽调160人分成20组,昼夜不间断开展扬尘治理专项检查,累计检查工地150家,下发建筑施工扬尘整改通知117家,发放停工红牌15家,整改黄牌57家,查扣渣土车11辆,移交违法案件3起。全市557个砖厂中,已关闭473个,拆除438个,转型40个,复垦平整113个,复垦平整土地近万亩。42名发改、农机、环保、公安等部门干部组成11个督察组,对秸秆禁烧进行专项督察,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态势,通过综合施策打组合拳,8月份,PM10、PM2.5比去年同期双双下降。
综合施策水污染治理又快又好
在全省上一轮的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中,我市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项目建设和水质改善目标任务,被省政府评为该项工作的第一名。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制定《咸阳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标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水深度治理、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湿地建设等为重点,共安排10大类54个项目,对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始新一轮的巩固提高行动。泾阳县、武功县污水厂二期及武功县武功镇污水厂已完工;咸阳湖二期、永寿县污水厂二期和旬邑太村产业园污水厂正进行收尾工程。泔河人工湿地公园、东方纸业入渭口湿地目前已完成工程主体的90%,高新区过塘污水厂二期已完成主体工程的40%。截至6月底,新一轮渭河三年行动安排的10大类54个项目有31个建成,15个在建。同时,我市还实施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工作,简化审批手续、明确部门职责、缩短工作时限,已完成地下油罐更新改造147个。目前,全市已形成日处理71万吨的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城区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 00%,三水河、漆水河、小黑河水质均达到或优于水功能区划III类水质标准。
多措并举加快生态修复治理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优化环境,始终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土壤治理,在建立严格的土地、基本农田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的同时,全面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对有色金属、皮革制造、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危害废物、铅蓄电池、印刷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行业企业进行详查点位核实,确认我市管辖企业48家。推进综合治理,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相继投资3.2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全市12个县、515个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基本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直接受益人口80多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生态示范区4个,生态镇71个,生态村315个,自然保护区3个。对标实施、分项实施,实现矿山整治、修复、利用同位推进、同步实施,全市25个持证煤矿(18个正常生产,7个技改停产)3个在建煤矿,13个采石矿山(4个生产,5个停产,2个在建,2个关闭),严格按照规定实行停、改、修。去年,全市造林35.45万亩, 新建杂果经济林6.35万亩, 完成道路绿化321公里, 新建绿色家园示范村34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95%。严抓问题整改,对于中省转办案件,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方案,实行对账销号,按照六个不放过和六个必须要求,做到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整改到位。目前,中省转交的200件环境投诉信访问题,已办结163件,21件正在办理,29件正向西咸新区移交。
建管结合打牢环境安全防线
建管结合,堵源头、管过程、罚违规。这是我市环境管理体系化、法制化、精细化中坚持的原则。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管理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把环评准入关和依法规范审批关,采取项目审批五零承诺,当前市级审批建设项目34个,验收建设项目17个,全部规范按时办结。严格企业监管和奖励,向全市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派驻督察员,24小时不间断督察巡查,督办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共对196件投诉问题发放现金奖励4100元,话费奖励一万余元,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管理的热情。截至6月底,共出动执法人员11459人次,对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水处理厂等环境执法监察和环境安全监管进行督察,检查企业2360家,约谈环境违法企业6家,违法问题公开曝光23起,挂牌督办企业2家,立案82 起,已作出拟处罚金额1013.77多万元;对35家企业排污设施实施了查封扣押,对8家违法排污企业进行限产和停产整治,移送公安机关案件7起,行政拘留5人,有力地震慑环境违法行为,筑牢环境安全防线。
抓经济更要抓环境,两手都要硬,常抓不放。我市将以省委环保督察为契机,提高政治站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热,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深入开展旱腰带非法开山采石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工作,实现环境建设追赶超越,全力打造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 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