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和小摊贩、小餐饮并称为“三小”,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因其分散、隐蔽,一直都是治理难点,但我市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工作却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我市也荣膺全国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称号。近日,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我市食品加工小作坊管理制度健全,环境卫生状况良好。
食品作坊
生产操作规范、卫生良好
9月6日上午,笔者来到金台区宝福路一家面皮加工作坊,看到大门两侧张贴着“倡安全享健康”的食品安全宣传画,生产间的墙壁上悬挂着食品安全监督公示牌、小作坊卫生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等,面粉、食用油等整齐地摆放在原材料间;生产间干净整洁,几台面皮加工机已结束了当天早晨的生产。作坊主闫银江介绍,面皮制作是从每天凌晨2点开始,5点就要把做好的面皮送到各销售点,每次忙完生产都要认真打扫生产间,清洗设备和用具。
当天中午,笔者来到位于渭滨区石鼓镇王家河工业园的一家面包加工作坊,看到工作人员出入车间的门和物品出入门分开设立,进入车间要跨过一块60厘米的防鼠板,车间内设有专门的洗手间、更衣间,操作间内干净整洁;几名操作人员身着工装,正在熟练有序地加工面包。车间还装有视频监控,作坊负责人李建儒说,目前虽是小作坊,但他们一直执行企业标准,通过监控可以随时查看工作人员是否注意卫生,是否规范操作;此外,他还在厂区设置了“学习园地”,张贴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培养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
从走访情况来看,我市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生产场所干净卫生,防鼠、防蝇、防虫、防尘、防潮设施齐全且使用正常;采购台账记录翔实,发货单上明确记录了购买原料的来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产品销售一票通票据”清楚记录着许可证号、购货单位、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原料区、加工区、成品区相对独立,避免了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健康证明、食品安全培训合格证齐全并公示。
监管部门
狠抓安全意识、诚信意识
安全的食品,不仅需要规范的生产,更需要严格的监管。市食药监局食品生产监管科副科长曹雄杰介绍,我市自去年以来,采取“许可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办法,对全市小作坊进行综合整治,监管工作在全省处于前列,同时还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宝鸡市食品加工小作坊允许加工食品目录》。另外,我市去年投资1200余万元,对全市800余户“三小”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今年以来,市、县食药监部门多次检查结果显示,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生产场所安全卫生,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增强。为提高从业者的诚信意识,今年底他们还将开展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外公示食品加工小作坊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全力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段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