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荷
科技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科技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重构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科技领域亮点纷呈。
从汉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启动,到首个省级高新区创建成功,再到6个创新型示范县区建设,科技创新梯次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支撑我市追赶超越的强劲动力。
“十二五”以来,累计申请专利6662件,授权3866件,年均增长66.8%;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由2011年的7.68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0.88亿元,增长41.5%,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12.9亿元,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居全省第4位。
抓重点,牵住“牛鼻子”
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贯穿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找准根本、抓住关键,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引领驱动作用。一手抓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手抓产业培育,努力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紧盯现代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旅游文化、高科技、天然气“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明确了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优化了科技计划体系,近年来实施中、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40项,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0项,争取中省科技项目资金1.68亿元,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新材料等先导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1家。
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着眼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狠抓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攻克“大型复杂蒙皮模胎轻量化设计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开发“轴套类加工专用数控液压复合式车磨床”等新产品120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陕飞公司、中航电测、汉江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大量新技术、新成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运用。
破难点,扫除“拦路虎”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发动引擎的点火器。
聚焦科技职能转变。出台了《汉中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一城四区多点”的创新战略目标,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工作指明方向;《汉中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试行)》,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提高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等10条硬措施,力促科技成果在汉转化。
聚焦政产学研融合。各级政府和企业先后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校地或产学研合作协议22份,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省级产业创新联盟3个,创建了陕理工、陕飞、汉中锌业等68个市级产学研示范基地,建立企业研发中心36个,有效实现“研之能”与“产之需”无缝对接,走出了一条从实验室到市场化、产业化的新路子。
出亮点,打好“组合拳”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全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着力打造“资源共享、研究开发、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综合业务”等五大服务平台,有力促进了市内外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实行省市三级县联动,引导县区按照链条思维、清单管理的要求,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链,列出技术需求清单,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为主联合科研院所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破解发展技术瓶颈。
大力推进双创工作。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定下发了《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认定办法》,创建了一批“双创”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效整合,初步显示了“双创”孵化平台的资源整合和企业催生能力。
优化创业创新社会环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力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成果标准化,产品产业化、品牌化进程,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特派员、首席工程师、“三区”人才下派工作,累计下派1667人,实施项目1206个。认真组织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举办了我市首届大学生创新大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汉中初赛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赛事,有力营造了人人关注创新、关心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中,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跟科技创新密切相关。我市将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统揽,围绕“六大产业”,部署科技工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技服务水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推动追赶超越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