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媒体:醉驾量刑“松动”会不会让恶行“死灰复燃”?

2017-05-29 05:45  人民日报海外版

“醉驾入刑”多年,效果可以称得上立竿见影。数据显示,5年间,中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247.4万件,与法律实施前相比,环比下降34%;其中查处醉酒驾驶的案件42万起,环比下降38%。

如今,随着醉驾的量刑“松动”,会不会让这一恶行“死灰复燃”?这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

法律非儿戏,违法当受罚。其实,“醉驾入刑”的本意,就是为了解决久禁不绝的醉驾行为。以重典治劣习,让醉酒驾驶者得到应有的教训与警醒。在以“危险驾驶罪”严惩醉驾的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社会名流,都有因此而锒铛入狱者。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让人看到了醉驾的危害所在,让人看到了打击醉驾的决心,也让拒绝醉驾成为社会共识。

随着“醉驾入刑”的深入实施,针对醉驾的衡量标准也在逐步细化。具体来看,醉酒驾驶的时间位置、醉酒原因、是否初犯、是否造成危害后果等因素,都应当在量刑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刑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罪刑相当,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因此,所谓的醉驾“松动”,更准确地说,是对于量刑的准确规范,以实现量刑的精细化和准确化。在严惩醉驾的同时,避免出现打击面过大、量刑过重的情况,力促量刑规范。这是法律制定的初衷,也是值得肯定的法治理念。

当然,舆论在为法律人性化鼓掌的同时,对于继续严格执行“醉驾入刑”也有更高的期待。有公众担忧,所谓的“情节轻微”,会不会为权力寻租撕开一个口子,这并非杞人忧天。

依靠严刑峻法并不能完全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消除侥幸心理的效果而言,执法的严密性或许比严厉性更加重要。鉴于酒后驾车的多发,人们希望执法人员不为某些人群“开绿灯“,不搞选择性执法,确保执法的公信力;希望把设岗查酒驾的临时措施变为执法常态,改变过去运动式的执法方式,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性。这些期待给执法者和监督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增加透明度,严格执法程序,才不会使执法者钻法律空子,实体公正才有保证。

全站热点
陕西:5个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

2017-05-28 09:05阅读

蓝田县机关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暨“五型机关”创建观摩会在蓝田县国税局召开

2017-05-27 20:15阅读

雁塔 黑河烤鱼村的新生活

2017-05-27 15:57阅读

6月1日起苯丙酮尿症患儿买治疗性食品药品可报销

2017-05-27 09:01阅读

西安市临潼区供销联社举办现代流通暨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

2017-05-26 16:29阅读

碑林区太乙路街道传达学习贯彻党务工作会议精神

2017-05-26 10:08阅读

莲湖 西安大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开展“旧药换新药”义诊宣传活动

2017-05-25 16:5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