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激活“工匠基因”

2017-04-04 08:45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发

有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后便走上了创业之路。当然,他走的路子在我看来有些冷僻——传统药香手工制作。选材、磨粉、炮制、阴干,一粒粒药香在他的手中有了千变万化的色彩。灵妙的药香常常供不应求,但他从不压缩制作过程。“依循古法,纯手工造,不能让祖辈的手艺丢失,这才是我自己要一直坚持的。”他告诉我。

“一直坚持的”,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暗含的正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旧社会,各行各业均以“匠人”之名冠之,小到铁匠木匠,大到船匠房匠,工匠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整体生产力,而工匠精神,正是保证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内在价值观。

中国自古就不缺少“工匠基因”。中国茶曾经让英国支付上亿白银,中国瓷器曾经代表了中国的生产力与文化艺术造诣,中国丝绸更是打通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但是在当代,快马赶路的中国,不可避免地遇到发展粗放的问题。

如今,“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强力迈进,我们要重新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激活民族血液中的“工匠基因”,让更多的中国工匠制作出更高品质的中国产品,让中国匠心成为“中国质造”的精神担当。

中国工匠需要专业技能。如今的“大国工匠”,不再只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工人,而是专业的技能人才。德国工艺之所以世界顶尖,就在于德国工人都有着优秀的手工艺传承。没有一流工匠就难有一流的产品,大国工匠需要源头的专业培养和配套的人才机制,鼓励引导技能人才成为“巧匠”、“大匠”,为大国工匠的培养和崛起配置更好的土壤,而这需要的是重视专业人才和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匠人需要有匠心,那就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的极致追求。匠人之所以为匠,是因为他们传承、坚守、钻研、创新,追求技能的极致,打磨完美的作品。工匠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里,政府在制定政策、安排资金、确定扶持对象时,都需要向质量倾斜。“匠心”不仅仅是一个虚化的概念,而应自上而下化作社会共识,成为各行各业不约而同的价值标尺,进而成为时代呼声。这个问题上,政府必须带头,引导社会意识。

匠人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根基,“中国质造”需要“匠人匠心”。正如那位朋友所言,当社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做自己“一直坚持的”,使对工艺的要求和对创作的追求形成强大合力,“中国质造”便能再次获得世界尊重。(王 萌)

全站热点
返乡大巴翻入山沟致4死3重伤 书记省长批示全力抢救

2017-04-03 19:00阅读

陕西省《居住证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实施

2017-04-02 10:40阅读

质监莲湖分局扎实开展“我听书记讲党课”活动

2017-04-01 17:53阅读

临潼区科技局举办石榴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会

2017-03-31 20:21阅读

未央 张家堡司法所提升信访工作质量

2017-03-31 11:40阅读

未央湖街道举办第二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

2017-03-30 16:49阅读

陕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聚焦环境保护 为何去年空气污染更严重了

2017-03-30 09:0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