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莲湖区环城西路,有这样一群“家庭”,由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居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自主和互助活动,既解决了群众的各种小难题,还增进了居民间的信任和感情。两年多来,环城西路街道办共在8个社区培育了140多个“社区家庭”,“家庭成员”近4000人,成为陕西最成熟的“社区家庭”。千人一个家的“社区家庭”,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
主题各不同喜欢啥就进啥“家庭”
环城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江宏介绍:“在2013年底对辖区人口情况的摸底调查中发现,辖区内的许多老年人存在着生活不便、精神空虚、孤独感强等问题。而以年轻人、青少年为代表的群体则对社区事务参与度低、社会协作意识薄弱、社区归属感不强。”
因此,从2013年11月份开始,环城西路街道办通过贴告示、走访等招募形式,了解居民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居民组成老年互助型、青年友好型、老少孝爱型三大类“社区家庭”。王江宏表示,家庭类型不拘一格,力求做到“形式活、质量精”。
据介绍,除了依据兴趣爱好组建的合唱家庭、舞蹈家庭、乒乓家庭、广场舞家庭、京剧家庭、钓鱼家庭、棋牌家庭等常规形式的“家庭”外,街道办还鼓励每个社区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家庭”,形成拥有各种特色的家庭。
家家有“家长” 成员亲如一家人
在大庆路社区,61岁的杜秀钦是蔚蓝印象小区“健美操社区家庭”的“家长”,“以舞会友,原本陌生的居民慢慢变成了亲姐妹,‘家庭成员’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100多人,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而曾经无所事事的姜华,如今已成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闲得发慌,现在充实得很,看我整天乐呵呵的,孩子们在外面也放心了。”姜华说。
徐毓芬,今年80岁,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大家长。她说:“我们8个人的情况比较相似,都是老伴去世了,子女不在身边,现在一起搭伙吃饭,聊天逛街,更像是亲兄妹。”玉祥门社区主任付佳表示:“‘老年互助餐桌家庭’这样的形式不仅解决了就餐问题,还结交了朋友,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没有子女陪伴的老人们也能欢度晚年。社区还经常组织大家外出踏青、免费体检、学习保健知识等。”
此外,在“社区家庭”平台下,共驻共建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广大党员也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开展一系列支援帮扶活动,也提升了义工、志愿者等社会资源服务困难群众的精准性。
定期召开院落会议 我的小区我做主
“‘社区家庭’走向常态化,在有效解决社区养老助残、邻里纠纷化解等基本民生问题的同时,其内涵和意义也在不断延伸、深化。”环城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吕昌明表示,目前,街道正在推行的“院落会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
“以前有啥事都要到街道、社区开会,大家来回不方便不说,也无法参与管理,只能作为旁听。”吕昌明说,现在通过定期召开“院落会议”的形式,由居民共同商讨解决高空抛物、垃圾堆放等社区管理中的难题,并依靠广大居民的共同监督,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院落中,真正实现“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权由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