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佳县陈家焉村陈毛林和老伴就起来和面,开始一天的手工挂面生产。
经过醒面、盘条、绕条、二次醒面、拉条等工序后,中午十一点多,开始晾晒挂面。
1月18日,入冬以来陕北最冷的一天。虽然寒风清冽,但阳光洒在细如发丝、面香扑鼻的挂面上,60岁的老两口在瓷砖贴面的窑洞前边拉长挂面边晾晒,绘成了一幅陕北冬季农家丰收图画。
陈家焉村有数百年制作手工挂面的历史。从18岁起,陈毛林就开始做手工挂面。“佳县县城五天一遇集,以前都是做四天,逢县城遇集的时候赶上驴拉车,或者蹬三轮卖一天。”陈毛林说,“去年,成为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的创客,由他们的收购人员定时来家里收购”。一下子把老陈从销售环节解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生产。
陈毛林乐呵呵地说:“我只负责做好挂面,做了一辈子了,质量上没问题,卖挂面的事不用再操心,他们来拉挂面的时候就把钱付了。时间多了,做的挂面多了,收入也就多了,现在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儿女们都有自己的营生,我们老两口除过自己用,还能给他们一点补贴”。
负责给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收购挂面的张德华一年四季开着三轮车在公司签约的几家挂面加工作坊收购挂面。“佳县做手工挂面历史悠久,有的村全村都在做。但我们通过长时间的考察,只签了17家。一定要保证质量,保证绿色、无公害”。这个脚部受过重伤的中年男人说,“咱现在也能挣四万元‘年薪’,比外面揽工强,揽工得到处找活干,没保证”。
陈毛林和张德华都是榆林市“星创天地”的受益者。2015年起,榆林市立足地方农业主导产业或区域特色产业,以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为载体,发挥农业企业等的资本和管理优势,为创业提供符合产业特点的实践平台,为产品发展打通市场渠道,打造“星创天地”。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以榆林市东方红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采用“公司+创客+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运行创新创业载体。
榆林市东方红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维军介绍,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重点推动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的创新创业。线下开展标准化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工户及创客的孵化和培育,线上采用“互联网+”网络平台开展小杂粮产品网上交易、质量追溯、远程技术资讯等。“星创天地”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创客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17名大学生创客开设了3个公司、3个实体店、1个网店,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创客按22%销售额提取分红;54名小杂粮种植基地创客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17名手工空心挂面加工创客都规范了生产工艺,创客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榆林市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推进农村版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建设,目前已建成13个“星创天地”,为全市8个贫困县区、25.16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提供了支撑。(记者 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