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平凡厚道,衣着朴实无华,语言质朴平实。初次见到张劲松,这就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虽然腋下架着一双磨得发亮的老拐,可是却挡不住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正是这份难得的自信,让我对他充满了无限敬意,我决定对他深入了解下去。他,双腿残疾,行动不便。出行需要双拐的辅助才能艰难前行。因为常年使用,一双老拐的表面已淡淡泛出了木头的光泽,支撑着他略显瘦削的身体,让人心里不由自主有一种怜悯之情。坐下来以后,不善言辞的他陆陆续续回忆起往事。
1971年5月8日,张劲松出生在陕西省兴平市庄头镇仪空村,其祖孙三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劲松的出生注定要经历无数苦难。年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又赶上饥荒年,幼年的劲松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小劲松才一天天好转起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童年就是在饥饿与贫穷中艰难度过,一大家子人虽然生活困苦,但其乐融融。这样的幸福一直持续到了初中三年级。那年的一天下午,十来岁的小劲松正在学校做作业、复习功课,同村的一位好心人火急火燎的找到了他,带给他一个噩耗——母亲病重。当劲松满头大汗的从学校赶到母亲的病榻前,她已经病入膏肓,虽然他与大妹和父亲一同把母亲送入医院,但为时已晚,母亲就这样撒手人寰。劲松悲痛的埋葬了母亲,又重新踏入了学校的大门。母亲去世化作促使他前进的动力,从此,他学习更加努力了。然而,残酷的命运总是捉弄这个不幸的人儿,父亲出了车祸、爷爷进了三次医院、两个妹妹还要上学,这一系列困难就摆在劲松的面前。为了生活,年仅十八岁的劲松放弃了高考,帮助父亲撑起了这个家。
他还不知道,真正的苦难才开始。
由于积劳成疾,劲松患上了“类风湿病”。那年,他在果园里看果子,由于天气湿冷,劲松的腿病情加重,疼痛难忍,他本想好好治治,但无奈家庭困难,入不敷出的窘境迫使他不得不放弃了治疗机会。从此,双腿就落下了残疾,从此,一双拐伴着二十岁的他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艰难岁月一次又一次击打着这个羸弱又刚强的年轻人。但,劲松却毫不畏惧,仅凭一双拐,他走上了创造奇迹之路。万事开头难,高中毕业的劲松深知这个道理,他根据自身条件,为自己规划了以后的人生。他脚踏实地,从补鞋、批发鞋料、卖菜等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坚韧不拔,支撑着自强不息的信念。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酷暑,身残志坚的劲松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奋斗之路,毫不放弃,勇往直前,用一双勤劳的手,编织着美丽的梦。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年近三十的劲松坚持不懈,小本经营起家,凭借着灵活的头脑,为自己攒下了些许积蓄。他合理利用这些积蓄,自办移动、联通、电信等便民缴费站,服务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年盈利30万。正值壮年的劲松干劲儿越来越足,两年后,怀揣着这笔“巨款”,他架着双拐走向渭河滩头。他要在这片沙地上施展自己更大的雄心壮志。
渭河,自古以来就是关中人民的母亲河,其肥沃的沙土蕴含着丰富的养分。高中毕业的张劲松深知眼前这片“宝地”的价值,经过实地考察后,他决定利用这80亩滩地建立30亩桃园、10亩风景树养植以及10亩秋葵养植。
敢想就敢做,趁着年轻有魄力,他细心栽培、苦心经营,靠着一双苍凉老拐,憋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冲劲,在这片不起眼的略显荒凉的渭河滩头,硬是趟出了一条致富路。
人勤得大利。生性勤劳淳朴的劲松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有了些许成就后,在以前的基础上,他又放眼未来,走上了提倡生态养殖之路,并计划在自家桃园尝试原生态土鸡养殖。
原生态土鸡养殖,是近几年我国提倡的农业新项目。程序繁多、养殖困难、高风险、高成本,是原生态养殖业的特点。从事这项养殖,稍有不慎就会赔钱。这一点,经历了人生各种大风大浪的张劲松不是没有考虑过。他也曾经举棋不定,犹豫再三。但是,当他看到自家桃园有大片空闲的地方,当他看到乡亲们得知自己搞这个项目那殷殷期盼的眼神,他再次燃起了心中的那团火焰,“无论如何,我也要把这个土鸡养殖的项目搞出来!”他紧紧握了握手中的老拐,暗暗发誓道。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是新的农业项目,而且全村只有他一个人搞,所以这对他来说可谓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经验、技术等方面严重欠缺、资金跟不上、饲料不齐全,这一系列问题纷纷呈现了出来。劲松说,那段时间是他最黑暗的日子,他一度想放弃了这熬人的项目。虽然有过这想法,可是顽强的劲松还是凭借着坚毅生生挺了过来。为了得到相关养殖技术,他认真翻阅土鸡养殖资料,虚心请教农业专家,甚至架着双拐一个人参加杨凌农高会,与经验老道的同行交流养殖心得。一天天、一年年,日积月累,聚少成多,在劲松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原生态土鸡养殖计划日趋成熟,为了更好地实践原生态养殖这个目标,劲松为他的土鸡建起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养殖场,做好了充分准备,继续他科技致富的梦。
不经一番寒彻骨,安得梅花扑鼻香。勤劳勇敢,坚强自信,饱尝了人世间喜怒哀乐,看尽了人世间眉高眼低,劲松的思想愈发成熟起来。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他架着双拐自费办起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供群众使用。他自开麻将馆、棋牌室,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带动残疾人就业的号召,亲手带出了6名残疾人徒弟,教会了他们维持自身生活的生意之道;积极进取,百炼成钢。如今,年近不惑的他被杨凌农业示范区聘为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员、农业技术员,村里的人一提起他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劲松这娃,能得很!”
一个拄着双老拐的残疾人,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趟出了如此辉煌的成绩,张劲松,他凭借着坚毅的品格,拼着几十年的精力,集中一身的智慧,与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战斗。他说,强者是不因微弱的残缺而倒下,他要做一个永不言败的人。(通讯员 庞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