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成荣委员(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陕西科教资源丰富,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存在科研人员市场意识不强、科技创新主体不明显、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较低、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从而导致科技对经济的引领和支撑远远不够。“要保持陕西目前追赶超越的态势,关键还在于培育创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她建议,有关部门要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大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智慧。要抓住机遇,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借鉴国内先进模式,加快科技资源产业化步伐。
呼燕委员(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当前,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要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依靠科技力量。我们首先要自觉认清使命、主动把握机遇,充分激发释放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其次,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攻关,鼓励支持学会面向创新创业提供科技评价、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开放共享。第三,要以科普信息化为抓手,实现科普产品的精准推送和交流互动,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使科技文明普惠共享。围绕社会关注的雾霾、转基因、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及时解疑释惑,做好应急科普,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水平,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陈若星委员(陕西人民出版社高级编辑):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在文化创新中,首先要培养文化自信,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第二要有传承、借鉴与融合。要在对民族传统文化高度热爱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还要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中,解决浮躁心态的一剂良方,它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民众至上的责任和担当。只有拒绝浮躁,沉下心打磨,方能挺立时代潮头。(陕西日报记者 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