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瑛)1月12日,被誉为有史以来卷帙最大、记录陕西遗存最为系统完备的文物志书--《陕西省志·文物志》(重修)正式出版发行,该志书是按照陕西省二轮修志的总体规划,由上百位专家学者经过长达7年艰辛努力编撰而成。该志用360万字,采用图版3600余幅,文物条目5900余则,集中地展现出陕西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反映了陕西近百年来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事业探索发展并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了几代考古与文物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知识贡献,对提升陕西未来文物事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西周至唐代,先后有14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历时千余年。根据文物普查资料,截至目前,陕西省共发现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与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49058处。国有各类馆藏可移动文物120万件(组),成为国家文脉和民族精神的寄托。编纂出版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与陕西文物大省地位相称,反映新时代特点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陕西文物志,客观记载全省文物遗存的历史沿革、兴废变迁、保存现状以及陕西文物保护事业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新时期陕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下,陕西省文物局作为该志的承编单位,组织了以陕西文博系统专家学者为主,且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所、陕西师范大学、省建设厅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专家教授参与襄助的百余人的编撰力量,自2009年起开始启动重修《陕西省志·文物志》的编纂工作。通过对上千万字的有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研究,以及对大量文物遗存点的实地踏勘,编撰工作前后历时近7年,至2015年年底初稿通过省地方志编委会的终审,2016年11月正式付梓出版。
该志书全志分上中下3册,共4编34章。全志共计有360万字,采用图版3600余幅,文物条目5900余则。其中上册为“第一编”,其内容除全省各类文物分布图、目录、序言、概述等外,分7章记载了已公布的全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包括235处国保单位和811处省保单位,共计1046处)以及碑石墓志的相关资料;中册为第二编,主要记载全省可移动馆藏文物,分为“石器”“ 陶器”“玉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古籍善本” “货币、度量衡器”“甲骨文陶文”“玺印封泥”等19章;下册为第三、第四编。第三编主要记载陕西省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情况,下设《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文物保护与管理》《博物馆、纪念馆》《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文物出国(境)展览》《人物》等8章。第四编主要为《陕西文物大事记》《附录》,以及《索引》《编纂后记》等内容。坚持以“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科学严谨、特色鲜明、经世致用”为目标。采用述、志、记、图、表、录、索引等多种体裁,收录了凡陕西省境内现存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已列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与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各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和少量虽非一级品但具有特殊价值的珍贵文物。客观记述陕西文物保护管理、博物馆建设、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与重大事件。其容量之大,使得这部志书不仅成为我省二轮修志中卷帙最大的一部专业志书,也是有史以来记录陕西文物遗存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志书。
此外,本次重修文物志在注重内容客观性、系统性的基础上,还尤为重视科学性与学术性的要求,力求反映当今最新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书中所列“文物大事记”,上溯两汉,下迄当今,遵循“实录”原则,秉笔无讳,善恶皆录。附录中的《民国以来陕西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书目辑录》,收录书目千余种。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存史资政,也为读者、特别是研究者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讯。
据参与编撰的专家介绍,在编纂过程中,编辑人员注意吸收近多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资料,对于诸如某些古墓葬之墓主身份,各个遗址与古建筑的年代、性质与相关数据,器物定名和功用等等,以往凡传闻异词,旧志缺漏,图书资料记载舛谬,乃至长期以来以讹传讹,真伪混淆的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考订工作。同时,为避免志书见事见物不见人而造成人文精神缺失的遗憾, 重修文物志还设立了“人物”专章,按照“生不立传”的基本原则和“以事带人”的方法。在人物传中收录自北宋吕大临以来,直至2012年,对陕西文物保护研究贡献突出,而且已经离世的人物共计24位。此外,对业内被评选为“陕西社科名家”的3位专家,则设立了“社科名家录”,做简要介绍。而对于其余多数对陕西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等各个方面做出贡献者,则随事而记。全志实际记载人物200余人,300余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博系统整体队伍的工作业绩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