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场雾霾席卷关中。西安、咸阳、渭南等地纷纷启动雾霾一级二级应急预警,汽车限行,学校停课,口罩的销售是去年同期的6倍,关中大地八面“霾”伏,也因此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块心病。
防污治霾良方 地热资源开发广受关注
据有关资料显示,治霾的关键在于治理散煤直燃,大量的锅炉燃煤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作为绿色低碳的清洁能源,地热能具有地热储量大、分布广、稳定性好、用途广泛、可循环利用,不受季节、气候、昼夜、风力等特点,在治污降霾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关中地区是地热资源的富集区。2014年,由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完成的《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发现,关中盆地地热资源总量达3.23×1018千卡,相当于4610亿吨标准煤,为陕西全省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3.34倍。
无独有偶,也在近日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要加快推进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取暖。其中我国的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由“十二五”末的4.94亿平方米增长到2020年16亿平方米,可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按照《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要比2015年增长3个百分点和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8亿吨标煤测算,地热在清洁能源的占比中将三分天下有其一,实现跨越式发展。
开发地热资源惠及数万家庭
日前,记者实地采访了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中国石化和冰岛合资组建,成立10年来一直致力于利用成熟技术开发地热资源,地热开发项目分布于陕西、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市,全国已拥有地热井260余口,各类换热站190余座,管网220公里,形成地热供暖能力约260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常规地热资源供暖面积的30%,是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领军企业。该公司致力于用绿色低碳的地热供暖取代燃煤锅炉取暖,为大地天朗气清做出了不懈努力。
作为陕西本土崛起的地热专业化公司,该公司立足咸阳,辐射周边西咸新区部分新城、兴平市、武功县、周至县、渭南华州区等地,已累计在陕投资6亿元,拥有地热井53口,回灌井6口,建成供暖能力640万平方米,地热产业带动就业,聘用当地员工200余名,年纳税600余万元,特别是该公司配合武功县燃煤锅炉拆改,与武功县合力打造我省首个地热供暖“无烟城”,城市供暖基本实现“零”排放,环境优美,造福百姓。
实现地热科学低碳绿色可持续开发
记者走访了位于咸阳文林路的日月星城小区,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小区采暖面积19万平方米,供暖系统由2口开发井和1回灌井组成,地热井水温80摄氏度,水量110立方米/小时,回灌量达到110立方米/小时左右。对于关中盆地来讲,地层为砂岩储层,回灌是世界性难题,在一些区域实现100%回灌实属不易,该公司运用这项回灌工艺在咸阳其他区域的回灌也取得良好业绩,受到冰岛和省内外地质地热专家一致好评。
该公司利用地热水进入板式换热器与软化水进行热交换,吸收热量后的高温软化水输送到千家万户暖气片或地暖中进行供热,传递热量后的地热水返回到回灌井,做到科学、低碳、绿色、可持续开发。该公司不仅在地热资源关键技术方面建立了自有体系,也实现了水温、水量及设备运行频率自动化调节,通过远程传输控制,做到无人值守,地热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记者 范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