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遏制三大沙漠握手,内蒙古阿拉善盟是怎么做的?

2017-01-05 18:30  新华社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5日电(记者达日罕 于嘉)漫山遍野的灌木林带,层层叠叠的绿色屏障。放眼望去,曾经的黄沙踪影不再,唯有高矮不一的沙生植物固守一方……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曾一度“彼此吸引”,想要“握手会合”。为了斩断“沙魔”的进路,阿拉善盟近年来依托因地制宜的防沙治沙措施,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在往日风沙卷尘的土地上,书写遏制沙漠扩展的壮丽诗篇。

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说:“与风沙抗争了几十年,我们走过一些弯路,近些年探索出以灌木为主,灌木、乔木和草相结合的有益经验,并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等方式合理利用,打造出我们特有的生态建设格局。”

据当地林业部门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长350公里、宽3公里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公里至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形成一定的锁边林带,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局地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阿拉善右旗(县)境内红褐色的雅布赖山脚下,几年前人工播撒下的柠条、白刺等沙生植物种子,已经变为茁壮成长的树苗,形成一道道绿色屏障。“它们蕴含了每个治沙人的心血。”阿拉善右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张有拥说,“别看这些植物个头小、较单薄,却对阻止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握手’起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由于气候干燥、大风肆虐、人类活动等影响,横贯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梭梭林等植被面积多年来持续减少,黄沙以每年15米至20米的速度南侵,向腾格里沙漠靠拢。

张有拥说,2010年,阿拉善右旗启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雅布赖山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并采取生物固沙与工程固沙相结合的措施,在两大沙漠之间实施封沙育林、人工造林、机械压沙,以逐渐形成的封沙育林带和人工生态绿洲带阻断两大沙漠“握手”,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目前,这些措施的效果已经显现。

在广袤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乡)浩坦淖日嘎查(村)自1992年起实施飞播造林,曾经满是飞沙走石的荒芜大漠,如今遍布花棒、沙拐枣,随风摇曳摆动,四处生机盎然。

“过去房前屋后都是沙丘,草本来就很少,羊没有草吃都很瘦,收入又低,人也快生活不下去了。”牧民王翠英感慨地说,“现在草木多了,风沙也少了,生活好了很多。”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阿拉善盟累计飞播造林502万亩。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的治沙锁边林带,把腾格里沙漠向乌兰布和沙漠扩展的苗头紧紧压制住。

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芒来嘎查,震撼人心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梭梭林。它们虽然个头不高,但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列队,如坚守阵地的士兵一般,在身后淡蓝色贺兰山的映衬下,仿佛一支等待着黄沙侵袭、拼死抗争的队伍。

“这些梭梭阻止乌兰布和沙漠扩展蔓延,不光保护了黄河、贺兰山和附近的铁路,还使得牧民能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增收。”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这片沙漠的边缘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适宜人工种植梭梭,当地从2011年起规划了40万亩梭梭造林地,目前已完成35万亩造林面积。

过去的芒来嘎查风沙肆虐、土地贫瘠,许许多多世代居住于此的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处。吴维忠和妻子何美英当时家里有400多只羊,因为风沙侵蚀、寸草不生,每年羊出栏赚来的钱,除了补贴家用,还要花费很大一笔钱买草料。

2011年,林业工作人员和当地一些牧民合作种植梭梭,边试验、边生产、边推广,逐步提高梭梭苗成活率。2014年,渐成规模的梭梭林明显改善了当地环境。“天上的风沙少了,地上的明沙不见了,邻里乡亲也搬回来造林了。”吴维忠说,每造一亩梭梭,旗里补贴60元,嫁接的肉苁蓉长成后,还能卖了赚钱。

全站热点
工商灞桥分局组织开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习测评考试

2017-01-05 16:59阅读

市第一考核组对未央区进行年终集中考核

2017-01-05 12:40阅读

照照镜子 举一反三

2017-01-04 19:30阅读

真帮实扶暖人心 锦旗相送谢意浓

2017-01-04 11:17阅读

咸阳湖清淤工程及坝袋更换工程开工

2017-01-03 16:05阅读

市发改委主任强晓安检查未央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准备情况

2017-01-02 11:40阅读

户县撤县设区变"鄠邑区" 能不能考虑下它们的感受

2016-12-31 09:0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