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的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1978年,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订下“大包干”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当时按下红手印的关友江和严金昌,在2016年12月25日早上,早早地来到了小岗村委会,准备参加投票。在他们看来,这个凤阳县人大代表、小溪河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正式投票的日子,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虽然‘大包干’让小岗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我们的腰包至今还没有鼓起来。现在对于小康水平的要求,与过去的不一样,不仅要求经济的发展,还要求健康、环境、卫生、教育等各方面的提高。代表了人民意愿的人大代表,就要负责把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上去,要能够带领老百姓往小康社会迈进。”严金昌说。
第十二届安徽省人大代表、第十五届凤阳县人大代表关友江认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在中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将群众的呼声反馈给政府,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议案,带到人民代表大会上去,同时还要履行好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职能。
小岗村的投票活动,是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一个缩影。
2016年上半年启动的全国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正在稳步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开展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大部分省、区、市已经选出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这次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共有9亿多选民参加,直接选举产生250多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
九旬老人相信投票改变村庄
因为下雨,原计划设置在小岗村委会广场的投票箱,被临时挪到了门口的走廊上,这样来投票的村民就可以从旁边绕进来,而不用站在雨中投票。
“这天气,估计村民会在家多睡会儿,不一定能在8点准时过来投票了。”凤阳县人大常委会代理主任刘见看了看手表,把手放在嘴边呵了呵气后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然而,与当地村民打了多年交道的刘见,这次却“失算了”。
刚开始还是三三两两过来的村民,不知从何时开始,仿佛一下子冒了出来,开始在村委会写选票的桌子前排起了长队——而这时正好是早上8点左右。
在外打工9年的马成,专门请假从南京赶了回来,在他看来,虽然很少回来,但人大代表候选人就是乡里乡亲,家里人也介绍过候选人的情况,对他们都很熟悉,“虽然在外打工,但毕竟家在这里,希望自己投下的这一票,能选出给家乡带来改变的人大代表。”
92岁的许世兰,一大早就把儿子马锦辉叫了过去,接上他来到了投票点,谈到为什么不在家等待流动票箱的问题时,许世兰说:“还是想自己到这个环境下投票,想看到自己投票选的人,能够给小岗村带来变化。”
“以前的每次投票,母亲都是自己过来。她看着小岗村变得越来越好,觉得自己投出去的选票发挥了作用,每次都坚持来投票点投票。”马锦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