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成果展30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幕。 胡健 摄
中新网太原12月30日电 (记者 胡健)山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成果展30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幕,通过五年的详细普查,山西35个文物类别共计有3199983件可移动文物,数量排名中国第四,其中不乏珍品。
2012年10月,中国国务院发出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是建国60余年来中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在中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西文物种类和规模在中国名列前茅。五年来,山西省动员2400余名普查工作者,11市119县(区、市)投入省级经费2700万元、市级经费1508.53万元、县级经费共1551.59万元,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规范对全省可移动文物进行资产大清查。
山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成果展30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幕。 胡健 摄
“一普”范围涵盖国民经济20个行业中的11个行业,共403家收藏单位,其中文物系统内174家,新增的非文物系统国有收藏单位229家。据“一普”统计数据,现存于山西省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可移动文物分35个类别,数量达633753件套,合计3199983件。山西“一普”登录可移动文物收录图片253万余张,硬盘容量15300GB。
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赵曙光介绍说,这次普查不是为了找文物“明星”,而是要把山西可移动文物的“家底”搞清楚。下一步,要对这些文物进行详细分析,并出版《山西珍贵文物档案图录》,让山西的文物具有档案化的属性。
山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成果展30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幕。 胡健 摄
此次展览共分为“金匮巨藏”、“九转丹成”、“众擎易举”、“光前裕后”四个部分,分别展示了山西丰厚的可移动文物收藏、山西“一普”工作模式、全新的文物收藏体系、山西“一普”对未来文物事业的意义。展览面积800平米,共展出文物近700件,是一次对三晋丰厚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也是对全省文博系统工作面貌的正面展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