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内蒙农民收购玉米以非法经营罪判刑 最高法指定再审

2016-12-30 14:30  法制网

法制网北京12月30日讯 记者刘子阳 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内蒙古农民王力军收购玉米被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刑一案,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12月16日依法指令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

原审法院以被告人王力军没有办理粮食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而进行粮食收购活动,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为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5条第(四)项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判处王力军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判决生效后,一度引发舆论争议。有观点认为,小麦、玉米等粮食是涉及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资源,国家在收购、买卖等环节均有严格的专营制度,该农民收购玉米被判刑符合法律法规。也有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农民收购粮食无非是追求“差价”,只要不违反契约,就应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不应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刑法第225条第(四)项是在前三项规定明确列举的三类非法经营行为具体情形的基础上,规定的一个兜底性条款,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该项规定应当特别慎重,相关行为需有法律、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且要具备与前三项规定行为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处罚必要性,严格避免将一般的行政违法行为当作刑事犯罪来处理。

近些年,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增收,全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农业相对发达的省份,存在着大量的粮食经纪人无证从事粮食收购现象,虽然这种行为具有一定行政违法性,但客观上促进了国家对粮食的收购,减轻了粮农卖粮负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活力,没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社会危害性不大。

就本案而言,王力军从粮农处收购玉米卖予粮库,在粮农与粮库之间起了桥梁纽带作用,没有破坏粮食流通的主渠道,没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且不具有与刑法第225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前三项行为相当的社会危害性,不具有刑事处罚的必要性。

全站热点
陕西已下拨冬春救助资金2.66亿元 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2016-12-30 12:02阅读

延安一男子穿假警服跑"黑车" 还配有警号警衔警官证

2016-12-30 09:15阅读

长安区引镇街道成功举办消防安全培训会议

2016-12-29 16:45阅读

迎潮而立 打造蓝田旅游铁军

2016-12-29 10:16阅读

未央区交通运输局贯彻学习《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和《写给县委书记县长的信》的精神

2016-12-28 16:51阅读

商洛市森林公安执法质量获省上表彰

2016-12-28 08:56阅读

工商未央分局认真学习贯彻“三项机制”全力助推各项工作开展

2016-12-27 12:5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