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上旬,《陕西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正式出台,围绕“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财务成本、要素成本和物流成本”精准发力,最大限度为实体企业松绑减负。对于企业来说,成本结构是什么状况?此项政策出台到现在的成效如何?近日,陕西省统计局公布的陕西工业企业“降成本”情况调查报告表明,原材料、人工、税费成本三分天下,占比最大,三项合计约占总成本的七成。企业盼望相关政策落地有声。
今年下半年,在政府一揽子“降成本”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下,陕西工业企业收入与成本增速逐渐强弱易势。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能耗成本、融资成本和税费成本共同构成了工业企业的高成本谱系,但对于各个行业而言,这六大成本所占的比重和变化大为不同。
在对222户工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超八成的企业认为盈利压力来自原材料成本,然后依次为用工成本(68%)、税费成本(35.6%)、能耗成本(31.1%)、融资成本(29.3%)及其他成本。
户县玉米加工企业希望全省效法东北地区,即加工玉米每吨补贴300元。绥德红枣加工企业希望加大对枣农的补贴,以此降低材料采购价……报告中,超八成企业提出希望政府出台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原材料成本的相关政策。其中,呼声最集中的便是希望给予财政补贴和专项经费,希望尽快落实大工业生产用电价格,尽快启动煤电联动政策,进一步节约能源成本。
在调查过程中,有企业反映过去企业评估评价往往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直接操刀,近两年多数交给了第三方机构。这样做不仅不能节省成本和时间,企业还得重复花钱。因此,企业迫切希望政府大幅压缩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切实为实体经济施惠让利。三秦都市报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