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说,近年来,该校发挥在三江源生态领域的独特优势,建成了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天河工程”、三江源生态监测、“黑土滩”生态修复等方面形成一批重要成果。 张添福 摄
中新网西宁12月26日电 (记者 张添福)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26日在该校举行的科技大会上介绍,近年来,该校发挥在三江源生态领域的独特优势,建成了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天河工程”、三江源生态监测、“黑土滩”生态修复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累计治理三江源草原“黑土滩”600万亩。
青海大学系青海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大学,是“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校。
俞红贤说,该校在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高原畜牧业、牧草制种繁育等方面引领建成10大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9个平台。
俞红贤说,该校依据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等领域独特优势,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藏医药学博士学位点、第一个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建成了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海西青海大学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推进清洁能源研发和转化。
青海大学副校长李丽荣介绍,“十二五”期间,青海大学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520项,累计到位经费比“十一五”增长了4倍,由青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领衔的“天河动力学研究”以及“中国藏区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获批,实现了该校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依托对口支援高校,青海大学先后建成了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三江源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院、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等11个研究机构,”李丽荣说,还组建培育了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协同创新中心,“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学校并被认定为“高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对于“十三五”,李丽荣透露,该校将改革学校科研评价制度,围绕国家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技术转移机制,重点在三江源水气资源可调控利用研究、新能源(光伏)技术、三江源及农牧业特色产业科技、高原特色医学研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等领域发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