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西安交警佩戴防雾霾口罩在街头执勤
持续多日的雾霾,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应该严肃面对身体健康防护的问题。户外街头,各式的口罩似乎成为市民出行的必备品,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选择购买空气净化器,这几天有媒体报道称,一些热门品牌的空气净化器甚至在网上已经断货。
但是,在选购口罩和空气净化器时,很多消费者往往不知该如何选择。一些产品往往被商家炒作的噱头很足,但防雾霾效果却令人存疑。此外,除了购买口罩和空气净化器外,还有什么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减少雾霾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呢?
3M口罩大热 但是3M到底是啥?
很多人都以为“3M”是一种防雾霾口罩标准,只有达到“3M”级别的口罩才能有效防止PM2.5被吸入人体,其实不然。
“3M”其实是美国一家口罩制造公司的简称,这家公司发明了“颗粒物防护口罩”,在上世纪70年代,发明这款口罩是为了保护各类在工作中接触高浓度粉尘的劳动者。经过40多年不断深入研究颗粒物防护技术,3M口罩已成为同类产品中的领导产品,因此很多人将“3M”和“防雾霾口罩”划上了等号。然而,就算是3M在中国销售的口罩,也分为保暖口罩、防颗粒物口罩、医用口罩等不同种类,并不是每种都能有效的防止雾霾。
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人出门选择佩戴一种蓝色的一次性口罩,或是款式时尚可反复清洗的布质口罩。这些口罩的密封性非常差,抵挡大的灰尘可能会有点效果,指望用它们来阻挡肉眼都看不见的PM2.5,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该如何挑选一款防止雾霾的口罩呢?
直接决定口罩防护效果的,是口罩本身所使用的过滤材质,以及口罩的大小是否贴合、是否正确佩戴、正确保存和及时更换等因素,并不是越贵的口罩就越有效。
每个国家都有口罩的执行标准,如美标N95,欧标FFP2、国标KN90和日标DS2等等,达到防护级别的口罩,滤材至少要达到N90/KN90/FFP2/DS2标准才可以,正规口罩产品的滤材标准都会印制在外包装上,普通消费者可以据此选择。
此外,口罩的密封性也是消费者重要的考量因素,口罩除了要适合贴合自己的脸型,带过滤阀的口罩过滤效果不如不带过滤阀的口罩,可没有过滤阀,长期佩戴又可能呼吸不畅,这就要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了。
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防霾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一定要按照说明使用,口罩滤材损耗殆尽时,就应该及时更换,否则,也会影响口罩的防霾效果。
资料图:商场里种类繁多的空气净化器让消费者不知如何挑选
空气净化器抢购热潮 该咋挑选?
买一个小小的口罩都让很多人犯愁,对于选购更复杂的空气净化器,更是让普通消费者犯晕了,消费者往往很容易轻信商家的宣传或是根据网上的销量来决定自己应该购买哪一款。
其实,目前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只有两种,一种是靠物理吸收的被动式空气净化器,另一种是价格稍贵一些,但能够直接杀灭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主动+被动型空气净化器。
被动式空气净化器的原理比较简单,通过风扇将被污染的空气吸入机器,再通过机器内的滤网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灰尘等杂质过滤之后,释放出相对洁净的空气。这类空气净化器的核心在于滤网,滤网大致有除臭滤网、除甲醛滤网、HEPA滤网,HEPA滤网最贵,过滤效果也是最好的。
但是,这类空气净化器的最大缺点就是机器运行时噪音较大,也无法杀灭空气中的病菌,尤其是放在卧室使用可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而可以主动杀灭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主动+被动型空气净化器,不同品牌所采用的技术也完全不同。但是,消费者在选择空气净化器的时候,看一些关键的技术性指标还是能够帮助大家擦亮眼睛的。
空气净化器的CADR值很容易被人忽略,CADR值是洁净空气输出比率,这是选购空气净化器最为重要的因素。简单点说,CADR值就是1小时内空气净化器能将房间的空气循环过滤几次,数值越高,则表示净化器的净化效能越高。
此外,就是要注意净化器的CCM值。今年3月,新空气净化器国标推出,明确标识了多个核心参数。包括洁净空气量和累计净化量(简称CCM值)。净化器的核心——滤网到底能使用多长时间,就是要根据CCM值来判断。
资料图:网友自制漫画“防霾十二招”
网传“防霾十二招”靠谱吗?
除了戴口罩和使用空气净化器之外,有网友总结出了“防霾十二招”,还有人为此配上了漫画,在网上广为流传。但这样的“防霾十二招”更多的只是网友间调侃玩笑之作,不可全部当真。
比如,网贴里称,头发吸附污染物的能力众所周知,出门前戴一顶帽子,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危害。或者穿上一身长长的大衣,可以减少身体和有害空气接触的面积,既保暖,又健康。还有网友出招让大家“用鼻子呼吸”,称鼻腔里的鼻毛和粘液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而用嘴呼吸污染物则会直达扁桃体。
这些说法,显然是网友的戏谑成分多一些,一笑而过即可。但其中也有一些有益的提议,值得我们注意。
比如,网帖里称,在户外接触PM2.5最多的身体部位就是手和脸,回到室内后,勤洗手,勤换衣就是很好的减少污染伤害的方式之一。网贴还提醒网友不要熬夜,养好身体抵抗空气污染。
此外,少抽烟、多喝水加速身体代谢速度、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这些都在提醒大家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次覆盖面大、持续时间久的雾霾天气,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应该更重视空气污染治理和防护。而治理雾霾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每个人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每个人的环保行动汇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