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陕西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之潜龙寺景区

2016-12-22 10:10  陕西传媒网
柏抱槐 柏抱槐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绮丽,文化底蕴深厚,是陕西东部黄金旅游线上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登山健身为主题的旅游风景区。

地处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南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西起少华峰,东至蟠龙山,南依秦岭主脊,北接关中平原,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纵深35公里,总面积6300公顷。由红崖湖景区、石门峡景区、密林谷景区、潜龙寺景区、少华峰景区这五大景区组成。景区内有峻秀的山峰,茂密的森林,神奇的巨石,跌宕的流水,多姿的瀑布,澄碧的湖潭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海拔高度约530米—2491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气候宜人,空气中富含负离子,生态环境近似原始,四季风光变幻无穷,充满魅力,人称“陕西的九寨沟”。

少华山景区,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名山,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据神话传说,少华山与太华山(即西岳华山)是天宫玉皇大帝御花园的一对使女华蓉仙子和华芙仙子下凡显形而成,因华山高五千仞被玉帝封为太华之主,盟冠五岳;少华山高四仟仞,被封为太华之辅,赐号“少华”。大概据此,东汉著名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才写下了“缀以二华”的佳句。此后,人们视两山为姊妹山,并将太华、少华并称“二华”。有关少华山的文字记载,从战国时的《山海经》开始,历朝历代的文献典籍多有记述。尤其是唐昭宗李晔敕封少华山为“佑顺候”,宋神宗赵顼再封少华山为“丰润候”后,少华山尊贵显赫,名声远播,为一代又一代高官显贵、文人雅士所仰慕。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王昌龄、刘禹锡、杜牧、李端、张乔、郑谷以及北宋抗辽名相寇准等,都曾来少华山或游赏、或隐居,留下了大量吟诵少华山的诗词文章和轶闻趣事。遍布景区内的石墙、寨门、石井、石炕、暗门等景物,古拙坚固,与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头领王伯当、《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九纹龙史进、汉光武帝刘秀避难等民间传说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天下名山僧道多”,少华峰玉皇庙道教遗址、陈抟老祖的“少华石室”、华阳真人及张三丰的“华阳楼仙人洞”,至今尚在,仍能折射出道教往昔的兴盛和辉煌。少华山内外的潜龙寺、宁山寺是陕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内建筑宏大,环境清幽,香火旺盛。特别是潜龙寺,据传是汉明帝刘庄为感念其父刘秀曾在此躲避王莽追杀而建,并亲自命名为“潜龙寺”,距今已1900余年,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较大的佛教圣地。

少华山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绚丽多姿,山、水、林、石、寺,交相辉映,景象万千,美妙绝伦,是陕西东部最大的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旅游风景区。人们在这里可以走进自然,品味山水,放飞心情,享受悠闲,寻古探幽,获得无尽的精神愉悦。

潜龙寺景区位于迷糊峪,东邻白崖峪,西接小敷峪,南至蟠龙岭,总面积360公顷,海拔高度600--1300米,该景区因潜龙寺而得名。

潜龙寺景区属秦岭低山地貌,前山坡度平缓,后山较陡,路边的一溪清水,常年滋润着山里各种各样的植物,中部有丁香、石竹、百合、野菊花,上部有圆柏、侧柏、白皮松等,使这里“四季花不断,八节常披绿”。

潜龙寺所在之山势,形如巨龙,因而得名“蟠龙山”。潜龙寺建在蟠龙山顶、龙头的左侧,龙头高昂于北,龙身蜿蜒向南。

迷糊峪 迷糊峪长十多里,传说当年王莽篡权追杀刘秀,刘秀躲入此峪,眼看快要追上时,峪内烟雾弥漫,王莽军队迷迷糊糊不辨方向,刘秀因此逃过一劫。

雀鸣翠谷 进山2公里处,有一片开阔谷地,绿树浓荫,芳草茵茵,远处槐花浓香芬芳,沁人心脾,近观小鸟跳越,各种鸣声,清脆悦耳。盛夏时节观其景、听其声、如有享受自然音乐会之妙味。

挡莽石 也叫挡莽坡。相传,王莽追赶刘秀,进到迷糊峪约三里处,突然间轰隆作响,巨石滚落如注,莽军被吓得魂飞魄散,不一会山塌石堆,便形成了这一段石坡,所以就称此地为“挡莽坡”。

仰天大佛 在龙槐沟口,仰望东南,可以看到远山脊线弯曲,酷似一尊大佛平身仰卧的样子,佛面朝天,头南脚北,面部五官依稀可辨、自然天成。额头宽大,鼻梁高隆,双目微闭,两手合掌于胸前。每当清晨日出之时,霞光万道,大佛上方,有薄雾笼罩,朦胧中充满了神秘感。传说,此佛当年云游四方来到少华山,被此地景色所迷,准备在此修行。一天,正当他酣睡之际,突然被山下的人喊马嘶声吵醒,低头望去,发现山下有许多人在追赶一个年轻人,他掐指一算,这个年轻人竟是以后的汉光武帝刘秀!于是他吐出一口仙气,刹那间,整个山谷烟雾缭绕,那些官兵方向难辨,只好收兵。刘秀也趁机逃走。此佛因为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十分高兴,便一觉睡去,这一觉就是几千年!

云海仙山 位于潜龙寺西侧山顶平台(称二华观景台),登上此台环顾四周,云烟飘缈,少华山隐现于云海之上,晴空万里。远眺太华山,望空中仙境,近赏少华山,秀中见奇,二山一左一右清晰可见。烟岚上升,二华隐于云雾之间,山也是云,云亦是山,真伪难辩,奇妙无穷。

潜龙寺 潜龙寺坐北面南,居于崖顶之上,处在群峰之间。人常说:左青龙,即左边白崖峪的溪流;右白虎,右边有一高耸的卧石,形如卧虎,称“卧虎岩”。南望群山,北见渭水。潜龙寺依山顺势、由南而北、自低向高建筑而成。

相传潜龙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初年,因刘秀称帝前曾在此地避难,其子汉明帝刘庄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之恩,敕令修建寺院,名曰“潜龙寺”,以为纪念。

潜龙寺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前殿是弥勒尊者笑迎众生,四大天王执法护卫。前院玲珑方正,中殿明洁肃静,方砖青瓦,雕木门窗,正中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号称接引佛,是西方极乐园的三圣。三圣像之后,是手执降魔杵的护法神韦驮菩萨像。

中殿比较宽绰,有斋、客二堂以及禅寮小房侧列两廊。正面是大雄宝殿,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书“大雄宝殿”方匾悬挂殿额。门分四合,雕刻做工比较精细,上面门楣板残留有一套《先师求道》连环水墨画图,为明清时的佳作;大殿内中间是释迦牟尼,东边是消灾延寿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其下两边,左边是文殊骑青狮,右为普贤乘白象。殿外一侧为赤脸长须、绿袍快刀的关云长塑像,我国汉传佛教称其为伽兰菩萨,是护法神之一。

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虽大多破旧,或为重新修葺,但仍不失明清风格。中殿三圣像、大殿诸佛、原是明代所塑,文革中遭毁,仅留残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7年西安美院师生在原基础上加工复原的,它的造型,色调、神韵不减当年。后院有孑然一峰,仅有数席之地,独立成一殿,名为毗卢殿,绝顶凌空,形若天悬。殿内供毗卢遮那佛,主昭日月之明。

寺内至今保存着从明成化四年(1468)至清咸丰四年的碑石八块,是潜龙寺佛教文化的历史见证。

柏抱槐 在大雄宝殿前生长着一棵千年古柏,它的树干稍微倾斜,胸围3.7米左右,高有23米,冠幅约50平方米。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于何年,柏树中间竟然生出一株槐树来,槐树胸围1.53米,人称“柏抱槐”。两树枝繁叶茂,年代久远,柏树遒劲挺拔,槐树身形俊秀,柏高槐低,各显风姿。关于柏抱槐的传说、推测、说法非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有的文人墨客看它们相互拥抱的情景,就命名为“情人树”。在树干周围长满有密密麻麻的小孔,形若钉眼,深浅不一,相传这是过去屯兵将士挂兵甲所致,所以也叫它“挂甲柏”。

流传至今还有一段真正的故事,是这样的:潜龙寺曾有一个叫觉明的主持,也不知何年来到此寺,是1988年在此寺去世的。老僧白眉银髯,满面慈善,他曾在外出云游时收了两个要饭的孩子,一个取名叫智慧,一个叫智明。他们长大后,智明老实厚道,学佛古板,师傅说一是一,说二便二;智慧悟性较高,常常举一反三,能融会贯通。师傅为了让他们互相促进,便让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没想到他们反而互相不服,常常争个你高我低!为了磨练他们,觉明和尚打发他们出外云游,相约十年后返回潜龙寺。十年后,古稀之年的觉明迎来了自己心爱的徒弟,智慧见到师傅,抢先说自己已经做了一个寺院的主持,行了多少好事,修了多少功德;而智明也说自己济世救人公德高。觉明看着他们,叹了一口气,遂领他们来到大雄宝殿后的柏抱槐前,说:“柏槐不同种,但却能相互包容,相辅相成,植物尚如此,何况我们人呢?佛家说,人上之人视人为人,人下之人视己为人!佛陀讲慈悲,是以爱心仁德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十年修行,你们并没有真正悟到佛家的真谛!”两个徒弟在树下苦思良久,最后终于握手言欢。

在佛家眼里,柏抱槐即慈悲(柏)为怀(槐),真正体现了慈就是爱,悲即是同情心、包容心。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宽容与包容一切众生。(方超)

全站热点
滦镇街道召开2016年政情通报会

2016-12-22 09:30阅读

远东一小举办2016“体验创新 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科学幻想画展览

2016-12-21 17:46阅读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城管故事

2016-12-21 10:46阅读

庞光镇积极开展村党组织“双述双评” 工作

2016-12-20 16:17阅读

草滩街道切实做好年底扶贫帮困工作

2016-12-19 18:40阅读

区领导带队调研检查“十项惠民实事”落实情况

2016-12-19 10:41阅读

未央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梁晚晴带队检查治污减霾城市安全管理工作

2016-12-17 15:40阅读